上海接近建设用地“天花板”,力争5年后负增长41平方公里

12.08.2015  03:26

  2014年底,上海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3100平方公里,对照原先的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只剩下不到100平方公里增量空间;另一方面,上海郊区还有很多零散的低效工业用地约198平方公里(简称“198区域”)。

  8月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上海通过首创的建设用地减量化措施,实现多重效益优化统筹,以达到增加发展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能级、消除安全隐患和支持农村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的目标。

  据新闻通气会透露,2014年,上海全市共落实198区域减量化地块689公顷,2015年的计划则是700公顷。减量后的土地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恢复生态功能与农村面貌,而腾出的土地指标将支持规划建设区内的新增项目落地,包括重大工程、重大产业、公益基础设施以及高质量的经营性项目等,服务上海的转型发展。

   目标:2020年“负增长”41平方公里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规土局了解到,目前,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约占陆域面积的45%,已接近规划建设用地的“天花板”,这一比例远高于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水平(通常在20-30%)。

  对此,上海提出了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的目标,根据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与相关区县政府研究,到2020年上海全市规划建设用地的“负增长”目标为4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从原来的3226平方公里调减到3185平方公里。

  据上海市规土局介绍,在上海现有的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重偏大,郊区整体超过30%,其中,198区域工业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比重的近1/4,但工业总产值占比不到10%,主要是一些镇、村集体或私营企业。它们在历史上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从现状来看,产出效率偏低,且布局分散、能耗偏高、环保问题和低端就业问题突出,是建设用地减量化的重点。

  推进198区域减量化,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建设用地减量腾挪出的土地指标用于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区,是上海城市转型升级需要经历的一次“蜕变”。

  2014年 11月25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奉贤区调研时指出,“(上海郊区)要为全市建设用地减量、实现‘负增长’作贡献。这是实现上海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目标,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举措,这方面,郊区特别是远郊潜力大、任务重”。

   资金:已拨付给各区县22.27亿元

  2014年,上海全市共落实198区域减量化地块689公顷,预计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上述地块的复垦验收工作。2015年,上海下达198区域减量化任务共700公顷,截至目前已立项665公顷,超过下达任务的90%。

  目前,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排名前三位。上海部分乡镇工作进展比较突出,如浦东新区川沙镇,奉贤区青村镇,嘉定区南翔镇、徐行镇,闵行区浦江镇,青浦区华新镇,金山区曹泾镇等,总体进展较快。

  在市、区县、镇乡的通力合作下,上海2014年落实的工业用地减量化总量(689公顷)已超过了市、区两级工业新增建设用地总量(241公顷),实现了年度工业建设用地实质性的“负增长”。

  上海的建设用地减量化,不是简单地减少规划建设区外现状低效建设用地,来增加规划建设区内建设用地。

  上海市规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减量化“”的是低效用地、落后产能、污染排放、安全隐患和低水平收益,“”的是发展空间、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安定和谐和优质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保障农民利益这个核心,注重“造血机制”的建设。

  “虽然198地块现状工业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对当地的农民和集体经济来说,每年还是有一定收入的,因此,在这些工业企业搬迁后,需要引导中心城、新城和新市镇的规划物业和土地收益来反哺实施减量化的地区,保障农民的利益。”上述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上海已建立了市级减量化专项扶持性资金制度,按照年度减量化确定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推进情况,市级财政给予拨付相应的减量化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已拨付给各区县2014年、2015年项目补助资金22.27亿元,由区县统筹安排用于198区域减量化。同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来提高郊区农村对减量化的积极性。比如,对于拆除的企业按照不低于原先的价值,置换在规划建设区内的物业,让农民收益有一份长期的保障。

  另外,上海在对198区域减量化的过程中,并非全部拆除,而是“有拆有转”。比如,浦东新区祝桥镇与启东滨海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了启东滨海祝桥工业园,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为减量化企业寻找发展空间,实现产业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