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续为先进制造业腾挪空间 “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千项工业精品创造计划

20.03.2017  17:34

 

  去年,上海又调整“三高一低”企业1000家,腾出土地3万亩,减少标煤能耗50万吨。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加快“压与减”、“新与增”的步伐,才能为更多先进制造业留出发展空间。按照计划,“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实施调整重点区域50个、调整项目3500项,腾地近6万亩。

  从上世纪90年代“壮士断腕”的纺织压锭始,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启产业调整大幕,上海制造业结构实现了从轻纺工业为主,到重化工业,再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大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由点及面

  “十二五”期间,上海重点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不符合规划的企业,持续减少污染排放物、安全隐患点、能源消耗量。同时淘汰和改造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先后关停了九天钢铁、华谊氯碱化工两套烧碱装置,电气重型机器厂铸件分厂等年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84家企业,约占全市年能耗超5000吨标准煤企业数的15.9%。

  目前,焦炭、铁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全行业退出,铅蓄电池、砖瓦完成行业整合,水泥粉磨产能整合控制在700万吨以内。

  “400多家工业区外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关停或向工业区搬迁,共减少近118万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相当于可以每天减少400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在公路上流动。”上海市经信委产业结构调整处负责人表示,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调整。

  从最初调整宝钢等高耗能项目扩大到主动调整“三高一低”行业,再逐步转向重点区域整体调整,是上海自2007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特点。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推进33个重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了松江新桥、嘉定南翔等15个重点区域专项,正在按计划推进普陀桃浦、浦东合庆等18个重点区域专项。

  与转型升级相伴随的,是上海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4.3%,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约17%,工业利润增长3.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6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

  上海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也得以加强。目前,上海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度达到80%,1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占全市工业区比重超过50%,千亿元级园区从2010年的5个增至8个,占全市工业比重从35%提高到近50%。全市工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产值达到67.4亿元/平方公里,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负面清单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十三五”时期,上海提出必须牢牢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安全等四条底线。面对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面向未来最迫切、最艰巨、最现实的任务,必须在边界约束下,加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两年前,上海出台首份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其中,新增和提升标准的条目横向比较全国最严,在目录涉及的部分行业中还体现“一部分行业整体退出、一部分行业分阶段退出、一部分行业将被全面限制”的调整模式。

  按照“负面清单”管理思路,去年底上海市经信委又进行了扩充修编,综合“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效提升、资源利用、土地产出”等多个要素,新增了限制类、淘汰类条目107项。负面清单中,对一些限制类产业要求由“限制发展”升级到“限制生存”,可配套本市差别电价办法的实施,对限制类装置用电量执行电费加价,通过挤压高载能行业相关企业利润空间,倒逼企业自动退出。

  如何解决调整区域的“破窗效应”,成为去年以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全市平均每年调整企业800家,腾出土地2万亩,其中的主体主要为各区和乡镇。调研发现,与市级层面相比,有些区和乡镇在协调力度、资源调度、产业规划导入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逐渐形成了调整任务如期完成,但土地、厂房、设备和企业迁移等基本资源要素闲置的状况,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罡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沟通不对称。一方面,调整出的土地、厂房、设备和企业迁移等基本资源要素的信息获知范围有限,或是调整主体对这些要素的处理导向不明,处置办法有限。另一方面,大量对本市土地、厂房、设备和企业迁移关注的市场主体找不到有效的对接界面,没有形成落地的有效机制。

  为此,一个融合线上线下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盘活信息服务平台”在去年底上线试运营。线上采集发布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闲置工业用地、闲置厂房建筑、闲置设备以及待迁移企业等相关要素资源信息,实现信息的线上录入、实时监控、公众推送、交易管理等功能;线下通过委托第三方服务,引入市场化专业机构,组建基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盘活信息服务平台的线下服务团队,保障面向全市范围内的闲置资源要素的信息采集、实时更新。

  压与减、新与增统筹推进

  由于上海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外迁,本市工业企业集团加大市外投资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是企业选择成本洼地,实现最优配置的自主选择。

  但也要看到,“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上海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仍处在培育期,传统优势制造业有待改造提升,使得上海工业必须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谋求创新发展和高端发展的途径。

  具体来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要两手抓,处理好“压与减”、“新与增”的关系,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淘汰落后的同时,要及时导入先进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高技术水平、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努力培育“十三五”经济增长新亮点。

  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指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这是上海近年来第一次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出明确要求。不管是从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还是从新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以及应对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挑战来讲,25%左右这个比例都是必要的。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认为,提出25%的指标也展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当然,外界更应该关注的是上海制造业的内涵。

  要完成这一目标,“十三五”上海工业投资需达到6285亿元。而随着先进制造业落地项目增加,产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这就要不断通过坚决的“压与减”来腾出发展的新空间。

  “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高端智造中心之一。”这是《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周罡表示,通读规划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先进制造、高端智造将成为上海未来的主攻方向,这也将是实现25%目标的主攻方向。

  “新与增”就是要对准规划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能源装备、节能环保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有效和高端供给能力。“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实施千项工业精品创造计划,包括30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30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200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200项消费品改善供给,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