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捞船赴韩打捞"岁月号" 将实施"钢梁托底"

13.08.2015  13:29

图片说明:上海打捞局打捞船昨中午出发赴韩国。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昨天在外高桥码头举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开航仪式。150余名打捞工程技术人员和船员踏上了“大力号”打捞船,正式开赴韩国。

  据悉,本次“岁月号”打捞工程,堪称上海打捞局迄今为止难度最高、要求最高的项目,根据方案和现场情况,计划分三个阶段推进,历时一年左右。

   海上沉船打捞作业工艺复杂

  自“岁月号”事故发生后,作为中国海上救助打捞力量的主力军,上海打捞局密切跟踪和关注事件进展。

  项目副经理兼打捞总监王伟平介绍,海上沉船打捞作业涉及的工艺非常复杂。“岁月号”沉船现场海况恶劣,冬季冷空气频繁,不能连续施工,有效作业工期短。沉船区域能见度差,水流湍急,最快达到4节以上,而潜水员安全作业的水流为1节。同时,在44米深的海底,潜水员水下连续作业时间最多只能1小时。

  沉船船体呈现左倾90°翻沉,舱内装载的货物以及大量物件呈杂乱状态。船体左舷堆积大量杂物、泥沙,通气孔及门窗封堵难度很大。舱内可能还有9名遇难者遗体。整个打捞过程,韩国政府提出了“要维持沉船原状态打捞”等特殊要求。此外,“岁月号”已有20多年的船龄,沉船下沉一年多,钢板受到海水的锈蚀,钢板强度受损。沉船海底地质为鹅卵石,对实施托底钢梁穿引造成很大困难。

  韩国政府宣布公开招标后,上海打捞局精心计算分析,组织技术专家反复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钢梁托底”的人性化打捞方案。同时遵照韩国政府要求,上海打捞局与韩国水下工程公司组成企业联合体,参加了韩国政府组织的“岁月号”打捞国际竞标。8月4日,韩国海洋水产部与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最终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

   最大限度保护好遇难者遗体

  王伟平介绍,“钢梁托底”方案能确保沉船船体不受损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沉船内可能存在的遇难者遗体。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阶段任务。昨天率先出发的“大力号”将在到达现场后开始预调查,安排潜水员下潜执行探摸调查,主要包括沉船区域和安全海域的海底扫测;沉船周围地质调查;船体内外的破损、舱内货物情况及入泥情况;沉船主要结构和钢板测厚,检验钢板锈蚀程度。

  根据现场海况,预计在9月份实施沉船残油抽除作业。抽油前要确定沉船的油舱位置;封堵沉船透气孔、测深孔;潜水员将使用水下钻孔设备在船体进行开孔,利用蒸汽锅炉加热重油后,抽油泵将残油回收至水面储油舱。同时,潜水员用铁丝网对沉船船体两侧以及上层建筑前后端的门窗、开口及破损部位进行封堵。

  第二、三阶段任务为船体起浮、打捞、移至安全海域以及前期准备工作和运送。进入冬季,打捞现场将迎来强冷空气,海况持续恶劣,无法持续作业。第二、第三阶段工程将在明年进行。

  具体方案就是通过金属钢梁结构,穿过沉船船底,托住沉船船体;用打捞钢丝连接水面的特制钢架;通过起重船把船体抬升并移到安全海域;再把船体放置在半潜驳上进行排水等作业;最后把船体运送到指定区域,完成打捞任务。

  正是凭借这个方案,上海打捞局最终在包括荷兰斯密特(Smit)打捞公司、美国泰坦海洋(TitanMaritime)打捞公司等知名公司参与的招标中胜出。

   相关链接

  2014年4月16日,韩国渡轮“岁月号”在全罗南道珍岛郡海域沉没,近300人遇难。“岁月号”船长145米,宽22米,型深14米。空船重量6113吨,载重量3794吨,排水量9907吨。于1994年4月完成建造下水,原为客滚船,后经过改装,在韩国国内属于大型渡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