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民族一家亲 艺长情更长

22.03.2015  10:14

  上海戏剧学院百老汇音乐舞剧《触摸contact》近日首演。该剧由“百老汇中国第一人”、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主任王洛勇引入,担任主演的则是两位2012级音乐剧中心的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爱资哈尔和夏克尔,他们的倾情表演获得业内一片赞誉。

  少数民族学生在剧目中挑大梁,这在上戏并非罕见。记者获悉,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看作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项光荣任务。自1959年,上戏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以来,已先后举办了近20个少数民族班,为藏、蒙、满、鄂伦春、维吾尔、回、苗、壮、傣、侗、纳西、哈萨克等18个少数民族培养了400多名表演、舞台美术、导演、编剧、戏曲、舞蹈的专门人才。

   少数民族学生演活上海人

  1959年,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序幕拉开,根据西藏工委的要求和国家文化部的指示,上海率先加入到教育援藏的行列——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之后,蒙古班、新疆班逐渐开班,一批批少数民族学生来到上戏,接受四年的表演艺术熏陶,成长为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

  从《文成公主》到《柔密欧与朱丽叶》、《黑骏马》、《喜玛拉雅王子》、《国家的孩子》……每一届少数民族班学生的毕业汇演,唱响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之歌,共同谱写构建和谐社会的艺术心曲。

  记得第一届藏族班学员回藏后拍摄了电影《农奴》,大旺堆因成功塑造翻身农奴“强巴”的角色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第四届藏族班突破了历届西藏班只用藏语不用汉语表演、毕业公演只演古典、外国名剧,不演现代戏的局限;突破了学员“角色创作”上的表演空间束缚,能演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物,奠定了以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为主的艺术创作方法,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有08级的内蒙班学员,从最基础的表演元素学起,深入街头巷尾观察市民生活,最后成功的胜任了海派市井气十足的现代喜剧《公用厨房》。说着一口带着上海腔的普通话,少数民族学生演活了上海人,让在场的观众连声赞叹。

  据悉,这些少数民族班的成材率都很高,有不少是载入中国话剧、电影史册的人物,以历届西藏班为例:第一届有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位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奴隶出身的藏族演员大旺堆;第二届有西藏第一个话剧“金狮奖”获得者普布次仁,有为西藏赢得第一个“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丹增卓嘎;第三届有话剧“金狮奖”、电视“飞天奖”优秀男配角奖、少数民族(骏马奖)获得者多布吉,台湾“金马奖”及文化部“文华奖”最佳男主角获得者洛桑群培。

   还想再招少数民族学生

  说起少数民族的学生,上戏的老师们一片赞誉。“维吾尔族学生特别善良、谦卑,纯朴”,2012级音乐剧中心班主任陈冉告诉记者。在她班上的25个学生中,有两个维吾尔族的孩子,是她亲自去新疆牧区招来的。“招生的时候,爱资哈尔会唱的汉语歌只有《团结就是力量》,夏克尔更是只会维吾尔歌曲。虽然基础差,但是他们学习特别勤奋刻苦。这次《触摸》的演员由外方老师挑选,一眼就相中他俩人,经过几个月的演练,他们的演技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表演得非常出彩。

  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和导师的关心帮助。2010年为迎接新疆学生入校,上戏特地收回原来出租的房产,开设了清真餐厅;在生活方面,上海市民宗委、民族联给孩子们筹措助学款,送来过冬棉被,静安区民宗办为孩子们安排了“上海妈妈”,帮助少数民族孩子适应融入上海的生活;校方为少数民族班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如百老汇著名演员王洛勇、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马兰、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造型总设计徐家华、著名导演胡雪桦、著名摄影师侯咏等老师均亲自为少数民族同学授课。老师们把给少数民族学生授课看作是组织的信任,满腔热情、辛勤培养,并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爱护。

  据悉,上戏招录的少数民族孩子大都出生农牧民家庭,来上戏学习得克服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英语跟不上等困难。“但是我们都把他们一视同仁,坚持艺术标准,死磕技术。而他们能歌善舞的艺术天赋和热情奔放的个性,马上赢得了优势。爱资哈尔今年的表演课获得了系里的最高分。”说到这批可爱的孩子,王洛勇不免激动,“他们非常懂得感恩,对老师非常尊重和敬仰。若有机会,我还想再招少数民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