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总裁杭迎伟详解上海中心建设背后的"秘密"[图]

18.09.2015  06:12

图片说明:“聚焦一号课题,建设科创中心——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

图片说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杭迎伟

  东方网记者张海盈9月17日报道:中国第一次建造超过600米以上的建筑;世界上第一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世界上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安装14万平方米的悬挂柔性幕墙……说起这些“之最”,你可能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上海中心”,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在这些“之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高科技手段。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杭迎伟在今天举行的“聚焦一号课题,建设科创中心——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详细解读了“上海中心”建设中的技术创新。

  “记忆最深刻的是刷新了‘申城之巅’新纪录的上海中心工程”,杭迎伟在访谈中表示,“上海中心”工程实施难度之大令他记忆深刻,其中,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一项又一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的突破依靠的正是建工集团不断应用前沿科技,创新转型的精神。

  杭迎伟回忆说,当年建金茂大厦时,为了一张显示各类管线走向的三维图纸,上海建工集团的设计师要画上几十张施工图,才模拟出实景。而在上海中心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可以拿着一个iPad跑上跑下,机子里装着一个虚拟的上海中心。”杭迎伟说,在BIM的三维世界里,一切都直观可见,空间再复杂也能准确定位,而且还能通过计算机把它们叠合起来,看看有没有错漏,各部位的“骨骼”是否“碰撞”、“打架”,然后通过纠偏,使设计更加完美。

  BIM,又称建筑信息模型,用数字化技术建起的三维模型,其数据库可以包含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信息。在专业术语中BIM的“M”指的是Model(模型),而在杭迎伟看来,参与建设“上海中心”的建工人更愿意将其理解为Manage(管理),因为正是由于BIM技术的应用,才确保了所有参与者在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所有阶段的多维交流沟通,使得“高峰时整座大厦35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等高难度挑战得以实现,使得2万多块无一相同的幕墙构件在安装过程中一步到位,未发生一次返工。

  杭迎伟略带自豪地介绍说,虽然“上海中心”是首次全面运用BIM技术,但早在6年前建工集团就已经投入数百万元,开始研究BIM技术,这样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才是建工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新机制的构建,意味着大手笔投入,会在一定阶段影响盈利,但上海建工在创新投入上毫不犹豫。杭迎伟认为,企业搞研发最重要的是要“产学研用”相结合,而“”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上海建工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超过了25亿元,这对我们建筑技术的先导作用是十分明显。”同时,上海建工也己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了“互联网+建筑”的行动计划,将重点发展“互联网+建筑科技创新”、“互联网+建筑”的施工管理、“互联网+”的电商平台建设三个方向。

  近10年来,上海建工进入了发展最快的10年,完成了一大批经典工程,2012年起连续3年实现了每年“百亿增长”目标,2014年实现综合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双超1500亿元。

  “一幢优秀的建筑,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访谈中,杭迎伟还透露,上海建工正在向地下空间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由上海建工总承包的星港国际中心工程创出了迄今申城房屋建筑最深地下空间的施工新纪录,深达36米,相当于在地下建造一栋12层高的楼房。未来该项目建成后,行人由地铁12号线提篮桥站出来,可沿地下通道直达黄浦江边。建工集团参与的将陆家嘴地下空间的贯通工程建设也将在完工后打通已建成CBD的地下空间……

  本次“聚焦一号课题,建设科创中心——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由上海国资委党委、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每日电讯联合主办,东方网、东广新闻台、第一财经、解放网等协办。

  (本次活动由财富、资管、投行综合金融服务专家—— 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全程独家支持。)

      相关新闻:

   上海仪电集团:混合所有制让一股独大成为过去式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完成"借壳"上市 欲借力发展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