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在校举办

09.03.2022  10:24

  3月5日,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城协同”为主题。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上海市多所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致欢迎辞。陈信元副校长首先表达了对各位嘉宾的欢迎与感谢,随后介绍了在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的大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秉持“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之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重点建设 “应用经济学” 一流学科,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努力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陈信元副校长表示,经过攻坚克难和艰苦努力,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获得重大进展、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上财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最后,陈信元副校长真诚邀请大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搭建同城协同、高峰学科探讨交流的良性平台。

  开幕式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发表讲话。孙真荣副主任首先回顾了对上海市“双一流”建设历程:上海市双一流建设志在“特长”,以点带面,做到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内容和平台,从机制上基于每个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在组织情况上有所加强,在建设机制上寻找灵活空间,发挥每一个人的效率。最后,孙真荣副主任做两点总结:第一,对标问题。北上广尤其北京和上海应当承担好双一流建设的主要责任,要做好世界一流的目标,追求学科的卓越;第二,结合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应望江主持,应望江处长隆重介绍了各高峰学科参会嘉宾。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苏运升进行汇报分享。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通过设计驱动创新,重点打造实体化设计平台,整合五校设计产业资源,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设计学科在排名上,从36名连续五年上升到13名,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达成校际合作;协同五校资源,形成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刘莉亚教授介绍道,研究院汇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多份要报获国家领导及各部委批示,为国家重大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重大课题积极建言献策;坚持国际化和服务市场的导向,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总部共建上海财经大学中债国际研究所,与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了中国票据研究中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破校际藩篱,建设卓越金融人才培养项目,惠及上海12所高校累计近500名学生受益。

  非碳基能源转换与利用研究院副教授李新令汇报,作为承担国家双碳的重要平台,研究院形成科研和人才的协同。汇聚各名校设备,集中研究;在可再生能源的制备和利用方面,目标打造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科研项目上争取为国家双碳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指出,上海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旨在打造高品质独立科创空间,发挥全方位协同创新功能。落实共享型协同发展机制,联合承担国家创新发展任务;打造面向全国环境学子的“云端实习”课程资源及大厦;与国际顶尖机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承担国际重大科技研究,创设国际大师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汇报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在促进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较以往更突出的成就。复旦理论经济学得益于高峰项目的支持,汇集了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人才,在中国特色的国家领域和特色的方向凝聚;坚持问题导向,以效率推动创新探索,促进学院老师在国际水平上突破。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亚虹指出,高峰二理论经济学建设期间内取得很大成效,从双一流的角度讲,经济学的论文发表明显变多。今后将立足上海,努力达成持续发展的引领的作用。组建团队,把数字经济和计量经济学联系起来;以数理为特色的板块,经济基础+数理模块+计算机,厚基础,通过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好的人才,为上海中心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综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庆辉介绍道,干细胞作为国际性前沿性的热点,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把干细胞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只聚焦一个领域,搭建平台、打造100多人的团队,做到基础科学家到临床一线去;国家级备案项目数量上走在了全国医药机构的前列,从床边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到床边。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副主任陈虹分享了中心以任务牵引,组织7个引进团队。成就方面,以无人系统作为牵引取得重大成就;创立期刊,为中美人工智能对抗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以及话语权方面的支撑;以智能为主,中德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博士生,做博士生之间的联合。

  最后,上海教委科技处处长许开宇为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许开宇处长表示,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平台等多方力量达到共识,肩负共同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聚集了很多的人才,也培养了各类的人才。学校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希望高校能保持这种使命感和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

  本次论坛既有来自专家学者的主题报告,也有教育管理部门专家型领导的真知灼见,跨领域聚焦“双一流”建设进行研讨的实践探索,让与会人员受益良多。希望后续有机会展开更深入、充分的研讨。

(供稿:黄煜  供图:段海娇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2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