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法学会]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图]

22.01.2016  14:02

为繁荣上海法学研究,引领法学人才成长,促进本市中青年法学人才脱颖而出,总结他们在法学理论、法治实践、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等领域的新方法、新经验,展示本市中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上海市法学会启动了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活动。经初评、终评委员会评审,最终确定授予刘长秋、李学尧、杜宇、沈伟、丁文联、李剑、刘言浩、杨华、曹坚、李凤章10人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 

刘长秋,男,1976年2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命法,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生命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刘长秋同志自2001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各类核心期刊近60篇),出版独著5部、合著3部、参著20余部。迄今为止,共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在内的各类课题20余项,并先后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五届“张仲礼学术奖”、第二届“上海市法学优秀成果奖”、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九届及第十一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网络宣传优秀成果奖”、第三届“中国科技法学优秀人才奖”、首届“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年)”等众多荣誉或奖励。  

刘长秋同志以生命法学研究为自己的追求和使命,是国内生命法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李学尧,男,1977年4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现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学尧同志主要从事法律与认知科学、法治理论、正义理论、政府规制、法律职业(包括法学教育、职业伦理和企业法务)、司法制度、比较法(澳门法与巴西法)以及教育法的研究,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学术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李学尧同志于2010年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12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青年学者,并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4年获得“上海市浦江学者”称号;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目前兼任上海市法学会法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哲社系列课题、上海市哲社专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委托项目等纵向、横向项目达10多项。 

杜宇,男,1976年10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刑法,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宇同志长期致力于刑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在类型思维与刑法方法、刑法渊源理论(习惯法)及刑事和解等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近年来,他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3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与后期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9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近60篇,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6次。  

杜宇同志首批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2007),首批入选中国法学会“新秀100”计划(2009),首批入选复旦大学“卓学计划”(2011),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13)。目前兼任复旦大学法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司法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刑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沈伟,男,1972年10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法,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伟同志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国际投资法、公司治理、金融规制以及国际商事仲裁,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12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其中SSCI论文10余篇,是国内法学界发表SSCI论文数量最多的学者之一;出版4部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译著,参著23本书(其中英文20本,中文3本)。同时是《中国法学》(英文版)、《欧洲商业法律评论》、《中国和WTO》等国际期刊的在任编辑或编委。  

近年来,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法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莱顿大学等国际知名法学院举办讲座或工作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法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他是具有鲜明国际化特征的学者,体现了新时代海外归来学者的时代印记,为中国法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丁文联,男,1972年2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现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  

丁文联同志从事审判工作近20年,他主审的“强生公司纵向垄断协议纠纷案”、“圣莱科特增粘树脂商业秘密纠纷案”等案件,在反垄断、知识产权领域很多重大问题上探索了重要的司法规则,多起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作为示范案例发布或者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指导性案例”。  

他还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破产法领域有不少著述,许多属于开创性研究成果。2014年8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称号,2015年3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聘为首批研究员。他同时还担任了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李剑,男,1976年3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剑同志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反垄断法领域,在进行法学传统的制度研究、案例研究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上的探索。近年来在法学类CSSCI期刊以及SSCI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此外,他出版了专著2本,并参与多本书籍的写作。  

他曾获得上海市“年度社科新人奖”(2015)、“司法部第三届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奖”(2009)、“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优秀青年论文一等奖”(2010)、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三届优秀作品一等奖”(2012)等多项奖励。作为课题主持人,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上海市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并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 

刘言浩,男,1974年6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法,现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  

刘言浩同志在司法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法律方法论、民商法、比较法、欧洲法、民事诉讼法、自贸区法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出版著作30余部,在核心期刊和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案例评论和研究报告100余篇。他于2001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论证了民法上的安全保护义务,在《法学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宾馆对住客的保护义务》对我国的侵权法的司法、学说和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结合司法实务,对法律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出版多部著作,对法官适用法律的方法进行了法理上的提炼与总结。  

他在民商法尤其是物权法、债法、公司法领域,出版了数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对我国房地产、合同、公司领域的审判经验和司法判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杨华,男,1979年1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法、环境资源法,现任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华同志先后在SSCI、CSSCI期刊发表文章近20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1部。近年来,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面上资助项目、上海市地方政府部门及其他项目10余项、上海市精品课程1项。  

杨华同志兼任上海市法学会海洋法治研究会会长、中国海洋战略论坛秘书长。曾获得“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学者”等称号,获得第二届“上海市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励,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新长征突击手”、荣立“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个人三等功”。 

曹坚,男,1976年4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刑法,现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处副处长,主任检察官。  

曹坚同志从检近15年来,秉持“法学理论关照司法实践,司法实践发展法学理论”的精神,坚持在检察工作中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司法实践问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公开出版学术专著3部,合著多部,在法学核心期刊、报纸及其他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各类文章近300篇。  

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工作期间,曹坚同志先后在研究室、二审处、公诉处任职,承担或参与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课题、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课题和重点课题、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中青年课题等一系列的课题调研工作,相关调研成果被我市检察工作所吸收借鉴。他2次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并于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届检察业务专家。 

李凤章,男,1970年10月出生,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法,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  

李凤章同志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有关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其研究重点包括不动产登记制度和土地权利制度。专著《登记限度论——以权利登记制为中心》,指出了国家在进行不动产权利登记时必须坚持的边界,同名博士论文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优秀奖。他致力于中国土地权利体系的建构,所提出的“土地所有权主权化、土地财产权使用权化”的改革思路,被视为法学界的代表性观点之一。为了实现土地制度的转型,其强调在尊重占有基础上以使用权的形式由国家重新确认土地使用权,认为应将现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转变为非限定性土地使用权,从而实现城乡土地权利的并轨。 

来源:上海市法学会网站 2016.01.20 

原文: 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