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赴上海交大调研[图]

13.11.2014  12:15

  1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赴上海交通大学调研。市委常委、秘书长尹弘,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张道根,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市教委主任苏明,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上海交大校领导姜斯宪、张杰、郭新立、林忠钦、孙大麟、吴旦、朱健、胡近、梅宏、徐学敏等出席调研。

  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代表学校作上海交通大学总体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家和上海市的鼎力支持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快速接近世界一流大学,被誉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在海内外权威大学排名中的位次不断提升,处于国内大学前列,并保持上升势头,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知名大学。学校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框架业已形成,研究型大学办学格局基本奠定,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姜斯宪表示,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上海交通大学深刻体会到,地处上海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比较优势。学校发展上的一系列重大布局都是在市委、市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得以推进的。当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更大机遇。姜斯宪还简要介绍了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要点,方案以“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为目标,共6个方面改革举措。

  张杰以《将上海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主题,汇报了对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能力建设情况。通过对美国垄断性创新和中国创新发展道路的对比分析,强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实验室,全球顶尖、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汇聚。张杰提出了“5+2”布局谋划,强调上海已经初步具备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基础和科研条件,应该着力建设高端制造创新基地、医疗健康创新基地、未来知识创新基地、国际金融与贸易创新基地、智慧城市创新基地,汇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环境。张杰建议,上海应尽快重点布局和建设若干世界级的创新研究基地,以若干“世界级的创新研究基地”为着力点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四大中心”建设贯穿融合,真正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和源泉作用。

  陈克宏、苏明、寿子琪在会上讲话,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快速发展表示充分肯定,对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韩正在听取大家汇报后作总结讲话,他指出,社会有活力,创新才有保障,要深刻理解中央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意义,始终把上海的发展放在世界发展变革、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中谋划。要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当前的创新创造活力还不够,必须重点解决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角色“错位”现象,重点突破产学研用结合上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营造更好的环境,真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韩正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已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期,国家和上海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赶超式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过去,国家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我们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依靠高的、新的、前瞻的、自主的科技创新进行引领,否则这道坎就跨不过去。

  韩正强调,上海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升级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立足点是推动应用型科技创新,切入点和突破点是使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产业化。现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有角色“错位”现象,政府习惯于做市场主体的事情,高校科研院所找不到与企业的对接点,而企业又在跑政府。要重点解决这种角色“错位”,重点突破产学研用结合上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除制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瓶颈,营造鼓励创新创造的环境。“活力不等于创新,但是有了活力,创新就有了保障。社会有没有创新创造活力,关键看微观和细节,关键在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创新创造的主体。

  韩正表示,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发展,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同时要不断推出科研成果,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各类高等学府,理应成为创新之地、活力之地、人才之源。

  调研中,韩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听取关于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应用服务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智能服务引擎实验室,研究人员向市领导展示了超高清电视播出效果,介绍了突破联合资源调度、跨网传送和多屏联动等关键技术的智能融合媒体网络。在特种材料研究中心,韩正仔细了解该中心研发的特种材料在航天航空、船舶、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情况。目前,该中心的研发成果已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发明,在相关科研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军,2014年何梁何利奖获得者丁文江、张志愿,特种材料研究所所长王浩伟,党办、校办、宣传部、科研院等代表参加调研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