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老底子哪能过冬?御寒保暖有“良方”

03.12.2016  17:38

      原标题: 上海宁老底子哪能过冬?

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年代,上海人如何靠着“一身正气”御寒保暖的呢?

01.棉毛衫裤

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Me more say“Me more cool”。丑归丑,但是真的暖和啊!棉毛衫因为贴身,还有“养女儿是棉毛衫”的比喻,形容贴身。

02.热水袋、输液瓶

这个热水袋好熟悉有没有!对于许多80后甚至90后来说,儿时曾用过的热水袋和玻璃瓶总不陌生吧。随时随地揣在怀里的捂手神器!注入沸水,依靠热水的温度,多少也可以解决几个小时的取暖。

03.汤婆子

和输液瓶同一时代的还有汤婆子。对很多上海人来说,用汤婆子暖被窝的日子是一段开心的童年回忆。灌足热水的汤捂子放在被窝里,这样晚上睡觉便十分暖和。不过稍不当心可能烫疼皮肤。

04.“蚌壳”棉鞋

上海大妈们在冬天来临之前,还要为一家老小的棉衣、棉裤、棉鞋忙上好大一阵子。那时候,拥有一双带气眼的条绒棉鞋简直是潮人的标志!小编的外婆至今还在穿,要问是什么感觉,晒过太阳的棉鞋,踩上去简直跟走在云上一样。

05.罗宋帽

罗宋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记忆犹新。戴在头上,把帽子放下一半可以遮耳,耳朵不生冻疮;把帽子全部拉下可以遮脸挡风。

06.浴罩

以前上海人冬天为了在家里洗个澡!发明了浴罩,浴罩像一个圆形的帐子,用钩子固定在房顶上,长长的透明塑料布套在脚盆上,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然后在浴缸或者脚盆里放满了热水,洗澡时就可以抵御寒冷。买不起热水器的年代,90后小编小时候也用过浴罩,出来的那一刻,简直酸爽!

07.澡堂

上海人到了冬天还会上澡堂排队洗澡。那时候的冬天都是好多天才能洗一次澡的。还记得小时候泡完澡堂出来,脸红扑扑的,再冷的风吹过来都是浮云!而且印象中,女澡堂的水蒸气味混杂着各种雪花膏的味道。

上海话里把澡堂叫做“混堂”,当年最有名的混堂,就得属位于西藏路、新闸路、北京路交叉处的大观园了——进去之后,不是大开眼界,而是大开眼戒……

08.煤球炉

过去,到了冬天,上海弄堂里巡值的“大姐”每晚会准点摇铃吆喝:“门窗关好,煤炉熄火,防备早——损失小”。为啥要特别提醒“煤炉熄火”?因为,上海当年都是靠煤球炉烧饭做菜的,晚上将煤球炉用媒泥“封着”微火,次日可以“”开来现用。

09.老虎灶

老早煤球炉来不及烧热水,还要去老虎灶泡开水。在“老虎”的“前胸”接有两个水龙头,要泡开水的居民只需要将热水瓶、铜吊凑到龙头下面,用手一掰就行了。泡开水一般一分钱一瓶,到了2000年前后,一瓶水大约要2毛,两瓶水3毛。

10.毛衣

以前妈妈都很心灵手巧,她们总是会积攒很多毛线,一到冬天就会给孩子织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还有各色花纹。小编记得自己的妈妈为了学习织出更漂亮的毛衣,还专门买了一本毛衣大全的书,小编也因此有了各种花纹的毛衣,甚至是小动物都能织出来。真是千金难买母亲一份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