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整体成绩名次靠后 到北大清华垫底?

17.04.2015  10:19

  上海学生在考试能力上确实不算突出,入学时上海学生的整体成绩名次比较靠后。但上海学生综合素养良好、适应性和创新力强,毕业时该校统计优秀学生时,上海学生总人数居于前列。

  最近,一则“上海学生到了北大清华成绩垫底”的帖子在不少论坛上热传,清华大学上海招生组组长、物理系教授薛平昨天表示,调查发现,上海学生在入学时确实成绩排名靠后,但很快就能显示出创新素养与适应性,毕业时优秀程度居于前列。

  最近,一则“上海学生到了北大清华成绩垫底”的帖子在不少论坛上热传,对此,薛平教授坦言,从全国来看,上海学生在考试能力上确实不算突出,该校曾对大一新生入学时做过摸底调查,上海学生的整体成绩名次比较靠后。但上海学生综合素养良好、适应性和创新力强,毕业时该校统计优秀学生时,上海学生总人数居于前列;清华大学每年跨学科跨专业评选“十大杰出学生”时,连年都有上海学生。上海中学副校长朱臻透露,他与北京大学相关负责人交流时,对方也给予了一致的评价。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我们也在摸索,不仅要招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招有明确专业志趣的学生,”薛平坦言,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而出于兴趣、结合生活实践的课题研究对于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很有帮助,也是名校选拔人才的方向。也正因此,当上海中学邀请清华大学的教授审查中学生课题论文答辩时,6位教授欣然同意,且花了比审读大学生论文更多的时间来认真推敲。

  朱臻也表示,高考改革后,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也将开发更多选修课程内容,引入新的评价机制。他透露,未来该校物理、化学等6门等级考科目的课时数会有所下降,而选修课课时将增加,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志趣,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这也与高校的选拔方向改革相契合。

   原因:研究过程中展示出科学创新素养

  对于不少高中的科技班、工程班等实验班学生而言,做课题研究、参赛拿奖是常规发展途径,而平行班的学生主要精力在应对高考上。但上海中学昨天做了一项新的尝试——从高二全部学生提交的学校科技节年度论文中选出约20篇,分别给清华和复旦大学的教授进行“盲审”,并由学生现场答辩。其中,不少科技班的学生论文都曾在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

  可评选结果出人意料,个别获得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论文仅被教授评为三等奖甚至榜上无名,而不少从未参赛的平行班学生论文则获评一二等奖。

  上海中学副校长朱臻透露,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评委的评价标准不同之外,此次首次引入的“答辩”环节占40%比重,也是很多论文“逆袭”成功的重要原因。

  高二平行班的严格同学此次《关于酢浆草治疗扭伤的机理研究》获得了一等奖。去年他母亲扭伤后用朋友介绍的民间偏方治疗,不料竟很快痊愈,严格由此对酢浆草产生了兴趣。他从网上搜来许多教授的联系方式,逐一发邮件申请,最终打动了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同意做他的导师。从构思实验、搭建装置,到选择样本、进行实验全部亲手完成,整个过程长达近一年。面对清华大学教授的连续追问,严格侃侃而谈,最终获得大奖。

  清华大学上海招生组组长薛平此次也是评委之一,他坦言,以往有些在各级科创比赛中获奖的作品,从课题确定到过程设计操作,很大程度依赖于科技老师的指导,功利性较强。此次答辩中但凡获得高评价的学生,课题都来源生活中,且主要由他们独立完成,“答辩环节的意义在于,学生对研究的参与度、独立性以及实事求是程度,在教授的追问下显露无疑,我们不仅关注研究成果,更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展示出的科学创新素养”。

  “此次尝试答辩与评奖,就是为了激发更多学生提升创新科研能力。”朱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