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脑”临港起步

25.12.2016  16:36

  这段时间,人称“绿房子”的临港产业服务中心内,正陆续迎来寒武纪、科大讯飞、爱观视觉、承蓝云计算、赛默罗德生物科技等一批上海脑—智工程研发团队入驻。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公司实施的上海脑—智工程项目,将通过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共同在临港培育起一个脑—智产业新沃土。

  据悉,自今年2月至今,入驻临港科技城的脑—智工程各类企业注册资金已达1.1亿元。这里正在构建的“上海大脑”———智能云服务平台,预计将于明年启动。

  前沿脑科学孕育“上海大脑

  今天,我们正站在由“信息时代”向“脑—智时代”跨越的门槛上。在初步拥有了“生命蓝图”———基因组学之后,人类开始描绘“智力蓝图”,试图理解认知大脑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功能,在防治认知障碍性疾病的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理论。

  “脑科学已经成为新的世界科技战略制高点,我国的脑计划被国务院批准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计算是主要研究方向。”中心负责人、我国著名神经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旭说,上海将可藉此机会打造以人脑数据、影像、感认知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人类智慧并能提供全球服务能力的“上海大脑”。

  的确,上海拥有雄厚的脑科学研究实力。

  目前,上海脑—智工程正围绕上海建设科创中心“22条意见”的重点工程目标,聚焦“中国人脑图谱”“脑认知障碍性疾病诊疗”“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关键技术”等方面,积极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和团队,抢占世界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先机。

  上海脑—智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和行业,广泛而交错,“经过多次探讨,我们决定尝试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新机制,准备登记注册一个民非机构来管理和实施该项目。”张旭说,作为项目管理机构,脑—智工程正参照美国DARPA (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下的总负责人统筹协调机制,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企业相互投资,营造产业新生态

  在今年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科新松的一款双臂协作机器人获得了大会工业设计金奖———它拥有独步世界的双眼3D仿真视觉。为它提供这套视觉系统的,则是国家“千人”、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林———他创办的爱观视觉,与中科新松一起,都在脑—智工程首批入驻临港科技城的企业名单上。

  张旭说,鼓励工程各团队相互使用各自技术,甚至相互投资,是脑-智工程产业化应用与示范中尝试的一种新模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方式,可以让产业生态更快建立起来。

  在人工语音领域专注多年的科大讯飞也将入驻脑—智工程研发大楼,在入驻之前,它已投资了寒武纪的人工神经网络芯片产业化项目,又与联影公司开展了项目合作,同时还承担下了脑—智工程智能云服务平台的建设。轮值总裁胡郁说,人工智能是语音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脑—智工程能为讯飞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比如,寒武纪的芯片可以让整个语音云的处理能力更强大。同时,他更关注脑科学研究中“人的听力、语言表达,以及在人脑中的处理机制”———这类新发现,将可保证讯飞的核心技术不断向前突破。

  从今年7月至今,脑—智工程各团队已向临港管委会申请了四五个智能制造专项。此外,包含了多语种语音云、脑科学数据云、脑影像云等三个子云的智能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一期),也已完成特种设备清单的梳理,计划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平台建设。

  突破政策屏障,吸纳优秀人才

  人才,永远都是成事的关键因素之一。张旭说,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在全球都备受关注,未来5年将会飞速发展,尽快吸纳全国优秀团队来临港参与脑-智工程,只是第一步。他们的目标,是要让临港对全球的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这些目标的达成,还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突破。

  地方资助项目,允许外省市优秀团队参与,就是一种尝试。不久前,上海市科委在临港率先启动了“人脑认知功能及障碍研究”立项,因为它的研发成果及相关脑数据可以进一步支撑智能云平台研发,为脑—智工程项目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开个好头。在这个项目中,就有中国科大、协和医科大学等外省市团队参与。市科委基础处处长陈馨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在扶持项目上,也应放开胸怀,让最优秀的团队来做更有影响力的项目。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说,发展脑智科技,能够引领传统制造业升级,实现智能制造,“我们尝试让学会牵头,组织管理项目,政府则针对项目提出的发展需求,给予支持。”他说,除了科研经费之外,根据遇到的问题不同,政府会提供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以贴合工程发展需求,逐步摸索符合科研和市场规律的体制机制。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