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与国际学生热烈互动,共论“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上海大学第二届国际学生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3.04.2015  11:42

       4月19日,上海大学第二届国际学生高峰论坛于宝山校区乐乎新楼思源厅举行。本次论坛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由国际交流学院联合研究生院、文学院和社会学院共同举办。来自美国、巴西、波兰、摩尔多瓦、土耳其、越南、俄国、中国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三位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交流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越南留学生莎莎主持,上海大学宣传部长李坚和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姚喜明发表了热情的欢迎辞。李坚部长首先向与会专家和同学表示了热烈欢迎,并指出国际化战略位于上海大学四大发展战略之首,对留学生的培养以及促进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我们每个“上大人”的责任。国际交流学院作为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单位,与学校各个部门和院系全力推动留学生的培养工作,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姚喜明院长在致辞中谈到,国际化的校园应该让国际学生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年举办的高峰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常规化的学术交流机会,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发扬“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悉心向来自南京大学的杨金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沐涛教授等专家学习,向朋辈学习,碰撞思想,尽情交流。同时,也希望中外学子在论坛之外还能结下长久的友谊,架起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为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的还有上海大学组织部部长王军华、国际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海燕、文学院执行副院长张勇安、国际事务处副处长吴英俊、教务处副处长尹应凯、社会学院副院长刘玉照、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杨静和曾桂娥等。

       大会主题发言的上半场由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曾桂娥主持。首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做了题为“从城市公共服务广告看‘中国梦’的视觉呈现”的精彩报告。杨教授分析了中国各大城市的宣传海报如何展现“中国梦”的内涵,指出当下公共领域的“中国梦”海报的视觉形象过于关注传统,在呈现中国当代社会各领域的迅猛发展方面尚待改进。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沐涛以“当代中非关系与中国‘走出去’”为主题,从当代中国与非洲之间在不同领域的密切往来为切入口,深入分析了当下中非关系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主题发言的下半场完全成为学生的舞台。留学生莎莎担任主持人,来自波兰的Mikolaj Wozniak同学通过详实的数据预测中国即将成为重要大国并将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接着,文学院的中国学生班易文同学用丰富的文献图片资料探讨了二十一世纪西方科幻作品中的中国想象以及这种想象之后所蕴含的隐喻和思维趋势。之后,来自摩尔多瓦的博士生Bajora Anatolie介绍了他们独特的语言及其源流、发展和现状。来自土耳其的社会学专业硕士生Betul Demir以土耳其的《源泉》杂志为例,通过分析几个时间段内杂志刊登的文章讨论了土耳其在宗教世俗化过程中的矛盾和为试图解决矛盾而付出的努力。杨金才教授和沐涛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报告并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指导,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下午,小组讨论分两组有序展开。两组的组长和主持人分别由中外学生担任,各组就国际汉语教学、中外文学文化、中国文化传承、国际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等多个话题用英汉双语进行了深入精彩的表述,来自文学院的郑妞博士和社会学院的甄志宏副教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帮助同学们改进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升研究深度。

       在热烈的小组发言讨论后,曾桂娥副院长主持了闭幕式。两个小组的主持人徐星、时红燕同学分别总结报告了本组发言情况后,国际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海燕做了闭幕致辞。她代表主办方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感谢与会专家带来的精彩报告和点评,感谢协办方的大力支持,表扬了发言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学术风貌,也对本次论坛筹委会的全体成员表达了感谢。王老师充分肯定“论坛”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平台和交友的平台。最后,她希望大家继续保持严谨、创新的学术精神,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能广交友、多交流、不断进步,期待着明年春天的高峰论坛再相会!

       作为上海大学的第二届国际学生高峰论坛,我们延续上一届的宗旨,努力为中外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让中外学子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互相启发,增进友谊,共同进步,为上海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和中外文化交流尽一份力。

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