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发展战略规划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

13.03.2017  17:03

   

3月10日上午9时,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发展战略规划专家咨询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大学厅举行。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以及校内外数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竺剑主持。

会上,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致欢迎辞。李主任表示,海派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弘扬、传承的任务繁重,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海派文化做得更好。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就中心1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和未来发展思路做了汇报。他提出,未来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将基于上海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继续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三方面推进,争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文学术研究中心和全球学者向往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

会议交流发言阶段,校内外专家围绕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在新的阶段,重新看“海派文化”的定义问题应包括“总结过去、反映当下、引领未来”三方面内容。上海创造了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孕育了上海人永争第一、自由松散的性格,如何研究海派文化对今天非常关键。应该转换视角,新视角、新内容,会有新认识、新结论,站在时代的高度,研究海派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建议海派文化的研究制定高目标,拓展研究以适合城市当下发展,与未来发展同步。他指出,打造一流研究中心需要长时间积累,关键是能否吸引、集聚到国内以及全球的顶尖人才。

上海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安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要把中心原来虚拟化的运作做成实体化的运作,争取为中心提供实体的空间,希望中心有实质性的人员配置,有喜欢上海文化,能懂上海文化,能推动上海文化的专职行政秘书。他认为,一个中心要想走得更远,需要符合几个要素,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从学理上把海派文化讲通讲透;三是社会服务,让世界来认识上海,和智库建设结合起来,终于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再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那么海派中心会走得更远、更扎实。在经过几年的建设之后,甚至可以建成海派文化研究院,融社会支持于一体。另外,可以策划全球海派文化周和全球青年海派研习营,把海派故事、海派文化推向世界,让知华、爱华人士来讲上海故事,让世界来宣传上海,使海派文化真正走出去。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提供了几个可操作的抓手:第一,希望在上海的大学生们有“上海素质”或“上海印记”,把上海史当作上海大学的必修课;第二,做一台跟上海文化相关联的音乐会,在音乐会过程中有一些关于上海文化的宣讲,或者做一台剧,到校园中去做巡演;第三,可以办沪语培训班,编写上海话必学一百句,有讲师团教授上海话;第四,对于博物馆收藏品时遇到的困难,可对捐献藏品者有一个置换,提供一些补贴。

上海市文教结合办秘书长邹竑对王勇院长的提议表示了赞成。她认为,在考虑规划时,不能忘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可以争取上海史作为上海大学学生的必修课,把优秀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载体方面争取多种支持,校内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应该有方言的内容,还应该有书画、美术等,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还要把好的项目推送到大学城,把信息化的载体建构起来。沪语培训、310项目等不仅面向要高校,还要面向中小学生老师,把上海话融入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要能统筹资源,有项目抓手,更多着眼于全市大学生海派文化根深叶茂的普及和中小学探寻式的普及。载体方面,关键是要有好的项目,另外信息化很重要,要通过上海大学把信息传递出去。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陶飞亚指出,现在已经到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虚拟平台变成实体是极重要的,否则对于以后的推动是很困难的,有了空间和编制,这种推动是持续性的。其次,要面向社会,面向上海,做好顶层设计,有宏大的视野,与中央步调一致。推介上海文化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不一定上海人来做,让全国各地的人甚至外国人一起来做海派文化更有说服力,这是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此外,要在理解中央的部署方面做好文章,用现代化信息来推广海派文化。

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吴瑞虎认为,要开阔视界,海派文化不仅仅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文化,要通过有形的海派文化活动展示其独特魅力,如音乐、文学、美术、电影、戏剧等,在理论上探讨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其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第二是要联合各界,走出上海大学的地界,联合社科院、社联、地方志、文联等各个团体,把上海文化做大,将火种变成满天星。第三,要弘扬海派文化一定要走向世界,让大家都来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新民周刊》主编刘琳认为把海派文化推向新高度正当其时,要把上海的十六字精神诠释好,上海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打造全球卓越城市需要海派文化,要进一步打造软实力,海派文化是很好的抓手,在未来的几年里可以进一步推进促成3月10日定名为“海派文化日”。要打高平台,吸引全球学者研究上海学、研究海派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她表示,在未来,《新民周刊》有责任和担当来继续报道和参与,把《新民周刊》打造成上海的杂志。(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