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三方面举措着力深化教育综改

05.01.2016  00:59
      上海大学围绕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总目标,着力从三个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施《上海大学章程》,修订《学术委员会规程》,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特点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推进机关大部制改革,形成全新的以权力责任清单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以有竞争力的学科布局为导向,减少院系数量,优化调整院系布局。二是完善选人用人程序,优化干部培养考核机制。试点取消中层干部行政职级,打通干部在不同体制之间的流动通道。实施“影子计划”海外挂职项目,提升干部的战略思维和履职能力。探索定量与定性结合、个体考核与单位考核联动的干部考核机制。三是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提高院系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编制校院两级责任清单,完善学校对院系的拨款模型和考核激励办法。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学院内控管理机制,试点推行对二级学院内控制度的第三方评估,形成规范性的二级学院内控管理制度并推广。四是完善学科梯度发展和交叉发展机制。以高峰学科布局为契机,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高峰和特区,形成重大创新成果集聚和应用高峰。以高峰学科、优势学科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建构学科群,实行学科建设经费及资源统筹管理。探索学科交叉的有效机制,完善多学科汇聚的平台基地运行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建立学科对接行业、企业的全链条成果产出与应用平台工作机制,鼓励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建立以多种质量指标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以社会、行业公认的实际贡献为依据的科研激励机制。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激发教师活力

一是改变教师职务晋升单一评价标准,使教师晋升在更大舞台上同台竞争。采用学部或联合学科组答辩方式,根据学院及学科规模核定晋升名额,把较多的名额分配给学科组或联合学科组,限制名额,择优聘任,使教师的职务晋升在更大的舞台上同台竞争。探索硕导、博导招生资格和上岗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二是改变教师职务聘任合同管理办法, 实现“按人设岗”向“按需设岗”“竞争聘岗”转变。完善“按需设岗”“竞争聘岗”机制,设置特聘岗、长聘岗(常任轨)、准聘岗(竞争岗)等聘任合同岗位形式,实现“按人设岗”向“按需设岗”“竞争聘岗”的转变。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探索“非升即走”、“非升即转”、“非聘即走”的聘任合同管理机制。三是改变教师聘用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专兼职、主辅聘等多元联合用人模式。探索跨境、跨校、跨部门、跨学科专兼职结合或主聘副聘结合的联合聘用方式,逐步建立固定岗位与非固定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多元用人模式。探索构建灵活聘用科研人员的机制,试点建立合同制科研队伍。四是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与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业绩、贡献为导向,体现各类教师工作“价值”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岗位业绩考核,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完善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模式,采取“岗位+目标+绩效”结合的“协议工资”制度。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是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要。增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模块,建设课程开发中心,建立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新生书院,创设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空间。推进钱伟长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试点改革。二是改变课堂教学单一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科研、创业实践紧密结合。探索项目驱动、案例+任务驱动、读书研讨、联合大作业等教学模式。构建“大学生创业坊”、大学生创业示范课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三是改变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完善以“创新创业人才”标准为导向的过程评价体系。完善以“创新创业人才”标准为导向的过程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推进督导合一,管评分离,探索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四是完善研究生开放合作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深化与中科院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以及国外大学和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探索授予联合学位或双学位机制。探索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机制,制定“双导师”管理办法。五是完善留学生招生、培养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立以院(系)和学科为主体的留学生招生工作体系,优化与留学生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布局,完善留学生奖学金评定和资助体系,扩大学历留学生规模,建设高效的留学生培养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留学生趋同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