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徐小平:与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很有劲

24.11.2014  12:21

  据《劳动报》报道,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徐小平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传出过许多佳话。

  为了读懂一本本“天书”般的技术手册,40多岁的他硬是厚着脸皮坐进了大学课堂,拿到了上外“德语高级翻译”的证书;德国专家8天8夜修不好的机器,他2个小时就全部搞定;他参与了众多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外汇数以亿计……

  这些故事早已见诸报端,在沪上技师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也激励了不少同行誓言要向他看齐。在外人看来,徐小平已经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可谓功成名就。然而,他却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再次向自己发出挑战,一肩挑起了以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主要班底的上海大众祥易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技术岗和管理岗的双重压力之下,他忙碌万分。而他却是自得其乐,他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与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很有劲。

   工作室不再只为本企业服务

  2006年4月,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挂牌成立。那时,厂内的维修工还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各自处理着不同的维修事件。分散工作的模式也给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作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企业行政的支持下,3年之后,厂内对维修工进行了一场大整合,成立了维修部,徐小平担任该部门高级经理。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也顺理成章地划入这一部门,成为了解决厂内实际生产问题又能快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平台。从此之后,徐小平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他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闷头搞创新,而是带着一群人在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和本市其他劳模创新工作室不同的是,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内设了电主轴专业、热处理感应器专业、电子电气专业、精密测量专业、密封润滑专业、机器人专业、夹具技术、刀具技术等十个专业化工作室。38名成员被分到了十个不同的工作室内,各司其职积极开展各类专业维修探索。以往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维修难题,就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

  然而,当创新工作室把课题千辛万苦地研究出来,却又遇到了新问题。汽车行业在维修领域有许多通识性的难点,徐小平创新工作室研究出来的成果,不仅可以解决大众汽车一家的问题,对于许多同行业的汽车公司都有普遍的实用性。而在当时,受制于现有体制,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出的成果仅能在自家企业内推广,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看在眼里,徐小平急在心里。

  这一问题将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又一次推到了“改革”的浪尖上。固守本分还是向前迈进,成为了一道选择题。

  可喜的是,在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的支持下,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最终成功摆脱了束缚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企业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原有班底,成立了上海大众祥易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以这家公司的名义对外提供维修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徐小平则担任该公司的总经理。目前,该公司已经为好几家知名汽车企业提供了专业服务。

   技术封锁拦不住创新的步伐

  近几年,徐小平创新工作室的各个专业小组在实现大量设备部件的自主维修、国产化替代等,大幅度降低了委外修理费用和备件采购费用,成立至今累计为上海大众节约各项维修费用9600多万元。电主轴的维修就是其中一个项目。说起这段攻下外方拿捏多年的技术堡垒的故事,徐小平不禁有些激动,也显得颇为自豪。

  电主轴是数控加工中心的核心部件,它的制造和维修长期被少数几家国外厂商垄断封锁。每根电主轴的造价在45万元左右,使用寿命一般在8000个小时。一旦损坏,就要送往国外进行维修。维修周期也较长,一般在3个月。这也极大地拖慢了企业的生产进度。最让徐小平难以接受的是,外方报价每修一根电主轴就要收取20万元左右的维修费。“将近是购买价的二分之一啊!”说到此处,徐小平明显有些忿忿不平。

  于是,在2006年的时候,徐小平成立了“电主轴专业维修”项目组,开始尝试带领团队一起修理电主轴。然而,他们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刁难。外方以种种借口拒绝提供电主轴的各种资料,实行了最严格的技术封锁,仅仅拿出了一张电主轴的外形图。因为缺少基本的资料,最初的尝试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虽然结果总是沮丧的,但徐小平和他的团队并非一无所获。在一次次的试验中,他们渐渐“透析”出了电主轴的内部构造,一一记下来相关参数。历经6年积淀,2012年时候,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取得了重大突破,自己设计研发出了“电主轴修轴专机”。修复后的部件使用寿命达到6000小时以上,技术水准接近国外同行。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但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也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我们修理一根,费用在3万元左右,时间也只要1周。”言语中,那份自豪不禁流露出来。

  本以为这个项目的成功面世能吸引一批国内的同类企业前来修理,谁知现实却并非如此。很多企业宁愿花大价钱送到国外,也不愿意在徐小平创新工作室修理。为了打破其他企业的歧视,徐小平创新工作室开出了第一次免费修理的优厚条件。一些企业被这一“免费午餐”所吸引,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找到了徐小平。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电主轴很快地就被修好了。渐渐地,徐小平创新工作室在同行业中闯出了名堂。

   人手一本“病历簿”倡导规范操作

  创新的经验多了,徐小平也对此进行过一系列的总结。在他看来,国内与外国在技术方面的确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并非没有办法缩短的。方法在于四个字:扬长避短。他一直认为,国人的心灵手巧是外国人所无法比拟的,而我们的缺点在于:操作不规范。“论悟性,我们绝对不输外国人,但是论规范,我们就没有底气这么说了。如果说,能把中国人的悟性与西方人的数据相融合,那么就一定可以打造出世界级的工人。

  本着这一目标,徐小平在管理上也是出了名的“严师”。这一点,追随他多年的徒弟张斌深有体会。“依据师傅要求,我们维修部的人,每参与一次维修,都要在事后进行标准化作业书的填写和归档。每台机器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病例簿。”他说,起初自己对于师傅的这一要求并不理解,总觉得这么做有些多此一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他从中悟出了些道理。“每一次事后总结都会督促我去自发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日积月累,这些经验就成为了我技术不断提升的垫脚石。同时,病例簿也可以为其他伙伴的修理提供经验参考。时间长了,大家都养成了习惯,也不会觉得不适应。”张斌说。

  他的感悟正体现出了徐小平这么做的初衷。这种标准化作业的方式,培养和成就的不仅仅是一名师傅,而是整个产业。

   记者手记:要一枝独秀更要百花齐放

  都说搞技术的不善言辞,“技术帝”徐小平却是个例外。

  说起未来行业的趋势,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半个多小时。在他的话语里,有对100%预防性维修的展望,有对祥易公司开辟精细加工的期许,也有对行业科技大踏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他的宏图中,“我们”是被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汇。的确,圆梦,不能只靠一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一群人的奋勇拼搏。

  徐小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这么一个培养“逐梦人”的舞台。这个舞台,有名师坐镇。为了培养人才,徐小平提出了“X+1”的育人方案,即:要求每一名维修员既要做通才,也要做专才。在全面掌握各项维修技能的同时,专攻其中一项,作为自身的看家本领。正因如此,徐小平将劳模创新工作室再细分,内设了10个不同的小工作室,专攻不同的维修方向。他们在不同的维修领域中,嫣然绽放,成为了个中佼佼者。

  6年来,工作室平台已然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并逐步形成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上海大众技术专家4名、特级技能师1名、高级技能师5名、技能师7名从中走出。相信,在今后,随着工作室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技术人才从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