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已覆盖13个区 你是只怎样的彩色"水母"

12.02.2017  11:05

原标题:周日品“”|上海地铁,你是只怎样的“水母

  2月11日,经过25天的改造,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的“补短板”工程正式完工,轨交1号线、8号线人民广场站重新开门迎客。2月9日,2号线张江高科站、8号线沈杜公路站则率先一步完成改造,恢复正常运营。

  由于站台改造暂时关闭,春节假期中,许多习惯在人民广场换乘地铁的市民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便”,哪怕有公交车、接驳车、共享单车或者“11路”等替代方式,都不及地铁“”地一下靠站来得实在。

  上海不是中国最早有地铁的城市,但一定是最依赖地铁的城市之一。自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通车以来,轨道交通已在上海历经了23个春秋。而今打开上海地铁图,委实有点像在俯视一只彩色水母:唯一的环线4号线圈起了上海内环线内区域,仿若水母的伞状体;其余13条横贯东西或纵深南北的线路,就好比水母须状的触手。这只拥有14种色彩的“水母”眼下已覆盖了上海13个行政区,其中一根触手已经延伸到了“隔壁邻居”昆山花桥,最长的触手已触及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外的临港新城。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总长度将达到800公里;2025年,“水母”的毛细血管将覆盖上海15个行政区,包括崇明,加上已于2012年通车的金山铁路,轨道交通将真正覆盖整个上海。

   换乘王们”阅尽商业兴衰

  “上海牌水母”中,有不少3线乃至4线换乘的“换乘王”。其中,最名副其实的“换乘王”是世纪大道站,位于浦东新区,集结了2、4、6、9四条线路。即便如此,“水母”的核心却是位于黄浦区的人民广场。事实上,无论从地理上还是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来看,人民广场都是上海的绝对中心。2000年6月轨交2号线通车,轨交1、2号线在人民广场相遇,让上海人第一次有了“换乘”的概念。

  对于初到上海的游客来说,“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是条必经路线。尤其当2007年底,轨交8号线通车并途径人民广场后,南京路步行街成为上海游人密度最高的区域,人民广场也在早先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了人文景观功能。

  不过,上海第一个3线换乘的“换乘王”却并非人民广场。2005年底轨交4号线部分通车,在中山公园与轨交2、3号线汇合,使之成为上海首个轨交“换乘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首个“交通+商业”模式的购物中心中山公园龙之梦也于同一时间开业,上海人第一次感受到从商场内部直达轨道站点的“零换乘”体验,申城实体商业历史也在此进入新篇章。

  从中山公园站沿轨交线一路向北,还有一处换乘站值得关注。曹杨地区地处普陀,是上海首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所在地。今天汇集轨交3、4、11号线的曹杨路站附近,则有陪伴50后至90后几代上海人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即便是如今刚步入社会的90后,不少人学生时代都光顾过大名鼎鼎的“西宫”,拍一套当年只要10元的大头贴,买一些不甚有用的小玩意。

  2016年4月起,配合五违整治和市政建设,西宫开始拆除,原址将新建集中绿地、大型文化设施及轨交14号线站点等项目工程,曹杨地区也将借此进一步拥抱现代商业。

  说起几处新晋“换乘王”,陕西南路站可算是最洋气的一个。由新鸿基投资开发的环贸广场与轨交1、10、12号线换乘站无缝衔接,不仅让淮海路商圈西段再次聚集火爆人气,也让上海人领教到香港企业对于地铁上盖“教科书”般严丝合缝的商业开发模式。

  相比之下,聚集了1、9、11号线,已经有20个出入口的徐家汇站,反而比10年前徐家汇地铁商城仍“健在”时的站点更像一座迷宫。空中连廊、徐家汇中心以及规划中的轨交23、25号线都是未来徐家汇的“关键词”。如果说2025年有望实现的“五站换乘”距离我们尚且遥远,那不妨看看眼下,徐汇区能否利用好“换乘王”的天时地利,为徐家汇商圈营造更多“人和”。

   东西南北”见证人口迁徙

图说:距离滴水湖站最近的滴水湖1号码头,天气晴好时,居住在附近的本地农民会来地铁站摆摊卖菜。但这里大多数时间风大人少,每天坚持来“报到”的少之又少。

  清晨6时,家住浦东南汇书院镇的袁阿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地摘菜。新鲜的青菜叶上有霜,中午时分,霜化成露,袁阿姨就将总共百来斤的青菜和萝卜堆上三轮车,骑了约莫半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轨交16号线滴水湖站。

  来地铁站卖菜?“我们那里菜多,没人买。”“这里买的人就多?”“也不是,大年初一的时候人多,一刻钟就卖光了……今天风大人少,半个小时了也没人买。”袁阿姨今年62岁,从小都是书院镇的农民。她说,反正在家也是种菜,不如来地铁站“清库存”。三轮车一停,小板凳一放,青菜、白菜和胡萝卜、白萝卜一样样铺开,夏季则卖“珍珠米”(玉米),一律一元一斤。买家多是来滴水湖观光的游客,乘地铁回市区时,带上些本地农民种的菜。

图说:滴水湖1号码头。

  滴水湖站不仅是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远的轨交站点,作为上海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象征,其本身也存有一定争议。部分专家认为,地铁并非前往临港最有效的出行方式。不过,在16号线的另一头,轨交2、7、16号线和磁悬浮等4条线路交错的龙阳路站,换乘大厅里“2010年·420公里”和“2020年·800公里”两组数字在装饰壁画的醒目位置,提醒人们上海已然是全球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最大的城市,在未来也或将继续保持这一纪录。

图说:轨交11号线花桥站位于昆山市郊,站台下是通往昆山市区以及周庄、同里等景区的公交集散点。

图说:花桥站往嘉定北和迪士尼方向,指示牌上标注的是“上海方向”。

  与滴水湖形成完“美对角线”的,是11号线花桥站。站台指示牌上的“往上海”、“上海方向”让人具象地意识到,上海地铁已经“”到上海之外,每天乘坐轨交在两座城市通勤,将会愈发稀松平常。

  全长82.4公里的轨交11号线目前是上海最长的地铁线,也是唯一通往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线路,途径浦东、徐汇、长宁、普陀、嘉定五区,最后抵达昆山花桥。全线途径三林、龙华、曹杨、桃浦等地皆是上海老牌大型居民区。线路全线贯通,也令嘉定与上海市区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以11号线为代表,轨道交通这只巨型“水母”的“触须”不断向东南西北延伸,受益最大的人群正是上班族。3号线延伸后与7号线一起联通了广袤的宝山与中心城区,横贯申城的2号线和9号线分别让青浦、松江两区的老百姓不用再挤数小时公交前往市区。讲真,只要起床够早,家住南翔也能每天准时出现在陆家嘴的办公室,住在松江九亭也能往返于港城路附近某个自贸区企业而不迟到。四通八达的轨交线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居住人口向城市外围迁移,“上海2040”总规中提出要构建中心体系和市域城乡体系,一条轨交线恰恰能够串起两者。

   “四通八达”让人们享受到更多静谧

  去年9月,“上海2040”总规编制的核心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在作一场面向公众的专题演讲时,一位来自金山区的观众曾问他,为何“上海2040”总体规划中未对金山、复兴岛做出明确定位。

  张尚武则顺势指出,这一轮总体规划的一大特点,正是为上海城市空间进行了“战略留白”,即为十分重要但未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地区、为不可预期的重大事业和重大项目预留空间。

图说:轨交12号线复兴岛站。记者目之所及,地铁站是整条共青路上外观最为现代化的设施。

图说:共青路。

  复兴岛是黄浦江上唯一的岛屿,隶属杨浦区。这座内陆岛上只有一条主干道,名曰“共青路”。道路两旁都是高大威猛的水杉,还有一座接一座密布着爬山虎的旧厂房。偶尔看到成片的高楼——不好意思,那是对岸上理工附近的创业社区和商务楼。2013年底轨交12号线东段通车后,许多人看到“复兴岛站”都有些好奇,这个从外貌到工业生产方式都停留在上世纪的区域,怎么就“有幸”拥有了一个轨交站点?

  这就是留白区的妙处。交通无疑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有了轨交站点,下一步的规划都有了“可到达性”;反之,如交通不便,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在复兴岛公园,工作日下午,园内只有几对带着孙子辈来遛弯的老人,不远处的码头时不时传来装卸车低沉的轰鸣声。不得不说,有了地铁,大部分人才有机会来到这里感受这份静谧。

  根据去年进行环评公示的“上海轨交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5年)”,最晚至2025年,金山、崇明、奉贤三区都将拥有轨道交通,其中轨交5号线南延伸段今年底前就将通往奉贤,家住南桥新城的市民今年就能坐地铁前往市区。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崇明线将从浦东金桥一路通行至崇明陈家镇,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打通又一座连通世界的桥梁。

  电影《健忘村》片头,得知火车将驶过,百年前的小乡村里,人人渴望火车带来财富和“飞黄腾达”。如今大都市里的轨道交通,承载的更多是人们对便捷、速度和更广阔世界的渴求。公共交通的平等性和秩序性与上海市民社会的精气神不谋而合,未来的卓越全球城市上海,与轨道交通网这只巨无霸级的“水母”,将继续成就彼此。

图说: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示意图,截至2017年2月。来源:申通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