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落幕

13.08.2016  07:38

  昨晚,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颁奖仪式暨闭幕演出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经过激烈决逐,23岁的乌克兰选手欧迈琴科·奥列山大擒下大奖;上海芭蕾舞团的袁岸璞、戚冰雪分获成人组男女金奖;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许靖昆、于航分获少年组男女金奖。

  舞台上,来自11个国家的58位年轻舞者足尖“论剑”;舞台下,世界各地的芭蕾大师为上海乃至中国芭蕾的未来积极“筹谋”。

   [选手]

  “比赛比大戏更让我紧张

  20岁的戚冰雪是上海芭蕾舞团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去年,在结束北京国际芭蕾舞比赛后不久,她临危受命,顶替因病无法参加演出的陈艳,饰演芭蕾舞剧《长恨歌》中的杨贵妃一角。

  戚冰雪坦言,这次比赛远比《长恨歌》首演更让她紧张,“演大剧时,我投入剧情并享受其中,但比赛因为要面对评委,心理状态会更紧张,而且比赛中表演的是片段,在没有任何铺陈的情况下,需要迅速投入情绪,难度很大”。不过,比赛前的密集训练让她受益良多,“肌肉力量等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成人组女子银奖获得者、20岁的日本姑娘ChisakoOga个子小小,在一群“大长腿”中并不显眼,但一登上舞台,却展现出惊人的“控场力”,让所有人惊艳。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旧金山芭蕾舞团担任群舞,两年前来到辛辛那提芭蕾舞团,才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享受这个舞台,看到观众们沉浸在舞蹈中,我会更加自信”。[评委]

   突破和成长比得奖重要

  “选手的表现让我惊艳,尤其是中国选手,无论从技术、精准度、舞台上的自信还是对音乐的理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评委会主席、德国慕尼黑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万·里斯卡惊讶于中国选手的成长,而更让他感慨的是这些年来芭蕾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几大芭蕾舞团的团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人爱上芭蕾,这非常了不起”。但他也指出了一些不足,“现代舞部分,我希望他们在动作上更精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表达内心的部分”。

  作为“自己人”,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本次比赛评委之一的赵汝蘅对中国选手的要求更严苛,“比赛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和其他国家选手之间的差距,外国选手普遍技术很强,中国演员有些条件很优异,但不够扎实”。在她看来,相比得奖,突破和成长对这些舞者来说更重要,“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比赛只是一个起点,他们的艺术道路还很长,希望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成绩,更多的是成长”。

   [业内]

  “文化让城市散发光芒

  其实,芭蕾与上海渊源匪浅。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俄罗斯侨民在上海教授芭蕾,可以说,上海是中国最早的芭蕾发源地,这里曾孕育出《白毛女》等一批中国经典民族芭蕾舞剧;走出过辛丽丽、杨新华、汪齐风、孙胜义等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但在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秘书长张哲眼里,上海的芭蕾发展还处于补课阶段,“从演员到硬件设施,包括学校培养教育,我们正逐渐向国际水准靠近。在这种情况下,举办这样一个芭蕾舞比赛,对芭蕾事业本身甚至对上海整个文化建设而言都是极其有帮助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也认为,芭蕾舞大赛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密西西比州就因为举办了美国国际芭蕾舞比赛而被更多人熟知。文化不同于文字和语言,它可以打破种族、国籍的隔阂,让城市散发光芒,我相信,这次来到上海的国外选手一定会爱上这座城市”。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