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年食品药品有奖举报翻番 不少奖金无人认领

24.01.2015  06:37

  东方网1月24日消息:民间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意识与举报热情正在逐步升温。记者昨天从上海食药监局获悉:2014年,上海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12331受理了8万多件投诉举报。其中最大亮点是,来自企业内部"深喉"的举报有531件,同比增加97%。为此,市食药监局发放有奖举报奖励金额74.6万元,同比增加88.9%。不过,应该发放的金额还要大于这个数--因为不少奖金无人来领。

  这些年,我国各地探索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希望更多"深喉"站出来,指出问题,吹响哨声。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实际操作中,举报人会因担心身份暴露、奖金不够高等因素而顾虑重重,"有奖举报制度的优越性还没完全发挥出来"。

   近三成匿名举报无联系方式

  在2014年的投诉举报中,来自内部人士的531件举报尤其引人注意。这是2013年的近一倍--前年内部人举报有269件。

  根据本市关于食品安全举报奖励的规定,举报经核实,最高奖金达20万元。遗憾的是,在去年所有531件内部人士举报中,匿名、且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的有149件,意味着近三成举报者的奖励难以落实。

  "很多举报者并非为了奖励,可能有些还担心遭到打击报复。"上海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受理中心主任杨全告诉记者,本市对举报者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举报者完全可以放心。

  在杨全的从业经历里,这些年接到的举报信里,匿名的很多,不少人就叫"正义"、"知情人"。这些举报者往往是内部知情人,举报内容涉及食品违法添加、过量添加;药品生产作假,检验报告造假等,查实率也较高。为了落实奖励,食药监局前些年还曾登报"寻找被奖励人",但最终举报人也没出现。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在欧美,这些神秘的内部人士有一个更形象的称呼--"吹哨人"。作为具备专业知识的知情人,他们消息灵通,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察觉问题,吹响哨声,制止问题。在我国,学界希望将"吹哨人制度"引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现实中要吹响哨声还不容易。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孙效敏就是对"吹哨人法案"十分感兴趣的学者,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呼吁制定有奖举报制度。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内部举报制度,尤其是国务院食安办2011年发布《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后,孙效敏搜集发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建立起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上海在2012年推出食品安全投诉热线12331,有奖举报规定同步推出。

  孙效敏最经典的话就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在从事食品监管的人听来,体会颇深。"我们曾遇到一个匿名举报,说是有未检验的牛肉在哪里卸货,迅速赶到现场,真查实了。还有人举报郊区有个窝点,在旧厂房非法加工腊肠、腌鸡,也是人赃并获。如果不是内部人举报,这种隐蔽性很强的案例难发现。"一名食品监管从业者告诉记者。

  对此,杨全对自己负责的上海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明确了两大功能:一是为市民排忧解难,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食品药品难题;第二,也是愈发显出重要性的一点,即发现重大食品药品隐患。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前提

  认识到有奖举报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推进,是监管部门、学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2012年,媒体获得消息,一名上海的举报人获得20万元奖励,但当媒体去询问细节时,食药监局没有透露。此后数年,食药监局不再对外公布有多少人获得最高奖励20万元,是举报了什么内容等消息。"这都是为了保护内部举报人。"熟悉食药监局的人说,局内对于内部人举报可以应举报者要求采取单线联系、委托他人取走奖励等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内部举报人还有顾虑么?孙效敏的答案斩钉截铁:上海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做得还不够。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秘密,而知道秘密的人往往也就关键岗位的几个人,猜也可以猜到是谁。"孙效敏分析内部举报人的心理认为,内部举报人或担心身份暴露,被打击报复,不太会去领举报奖金,还有更多知情者都没站出来。

  去年,孙效敏与北京、南京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者成立了一个"译文小组",专门研究美国为主的"吹哨人法案",希望将它引入中国。"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遇到重大举报充分保护内部举报人,比如以"水门事件"为例,直到'深喉'去世后身份才被公布;此外,美国还会帮举报人修改社会安全号码(类似我们的身份证),甚至公安机关还会暗中保护举报人。"

  据悉,上海食药监局内部也在讨论如何进一步保护"深喉",包括加强隐名、匿名保护措施,提速对违法行为的反应,适当再提高奖金额度等。

  "我的理解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但这两句话都有一个前提:必须做好知情人的保护工作。"孙效敏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