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为上海博物馆东馆提供原创设计方案

22.09.2017  16:46

          今秋开始,上海市重大文化工程之——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将陆续开工。其中,上海博物馆东馆由我校李立团队提供原创设计方案。建成后,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与西馆形成“一体两馆、相辅合璧”的格局,上海市有关负责人介绍。

      上海市2040规划愿景将“人文之城”放在重要的位置,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升级换代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2016年初,包括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在内的重大文化设施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与此同时,面向全球的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也在举行,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年教师李立参与竞赛。李立、肖蕴峰、潘凌飞、高山提交的上博东馆方案采取多中心的建筑组群。五幢塔楼依据不同展览主题,突出不同的展览功能,五幢楼围绕中心庭院形成相互呼应的丰富空间群落。“‘五色珍宝’所呈现的空间不但要体现大气谦和、清新典雅、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更要凸显‘绿色、流动、自然光空间’的智慧空间特色,让观者与自然和谐相处”,李立说。设计方案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
      此时,上海博物馆东馆还在全球招标工程设计方案,7家设计单位中4家来自海外,其中包括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妹岛和世。因为李立的方案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一等奖,按照竞赛规则也获得了参加评议的资格。“但是,第一轮国际招标的7个方案都没有获得认可。
      于是,第二轮招标开始,9家设计单位中依然有6家来自海外。李立说:“先是9进4,再是4进2,最后剩下的2家第一局打了个平手。再战一轮,两个模型一起送交决策层审议,经过市委领导们的充分讨论,最后我们的方案胜出。


      李立介绍,这处基地其实很局促。约9公顷的土地,一半属于一家地产商,另一半想实现竞赛阶段的江南庭院式建筑,根本做不到,于是一栋大体量的建筑就成为了必选题。按照要求,地上8.5万平米、地下1.5万平米的建筑面积,需要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体现中国气派,我们必须处理好空间与艺术表现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想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我们希望把参观廊道放到建筑外围,展厅置于中间。”李立说,后来发现难以实现愿景,就又开始了别的思路。上博是只圆鼎,我们来个啥?鼎,国之重器;玺,一诺千金。方案最后就以“中华印玺”的形态出现,建筑穿什么衣服呢?李立带领的年轻团队名之为“水墨长卷”。正是因为这样的中国气派,方案最后打动了决策者。
      李立介绍,上海海陆交汇,如果说建筑形态壮硕如山,那起伏荡漾的表皮就是大海了;东馆外形简洁挺拔、方圆兼备,与西馆的“天圆地方”相呼应。东馆设计,我们试图将建筑融入城市空间。比如,面对正南的数栋高层商住楼,我们设计了开敞式地下空间和水体,试图消解压迫感;面对科技馆的东面,我们做得很细腻,安排了包括螺旋坡道在内的互动空间;东北角,我们把形体凹进去,空间敞开来,做了很多体验空间、咖啡厅。同时,我们在馆舍首层“L型”公共空间里安排了馆内公共服务功能(小憩、商店等),让其与城市人流、城市地下空间及南侧商业地块流畅衔接。一层大厅层高10米多,可以举办大型临展,像大英博物馆的展览等,我们不会再为展品腾挪不开而苦恼了。

      再者,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文物为中心的理念。观众、文物、办公、公共服务等四条基本功能流线各行其道,清晰可辨。展陈设计鲜明地体现了交互式理念。二层到四层为基本陈列区,展陈书画、工艺、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常设内容,还有文人馆、青少年探索宫、文博广场,总展示面积3万多平米。观众沿坡道漫步而上,多层次交互展示的平台与屋顶花园一起形成丰富的空间感受;三层西侧则依托库区建构了别具特色的文物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以近距离体验库区珍藏,并观摩文物修复区的工作场景。
      李立说,一次性建成体量如此巨大的博物馆在世界上也很少见,为了缓解特大型博物馆中的观展疲劳问题,我们改封闭式流线设计为开放灵活的亲民设计,在环形流线的不同位置设置休闲边厅及室外露台,强调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贯彻绿色健康的建筑营造理念,依据上海地区的主导风向和相应的热力学模拟分析,我们设计了便于气流交换的开放空间、利用日光的室内空间,这样也便于降低建筑能耗。屋顶花园营造健康舒适的休闲和办公环境。

      评审专家称,这个方案洋溢着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蕴,建筑立面的大理石表皮蜿蜒包裹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建筑形体巍峨山立,外墙水波迤逦,建筑整体造型犹如海洋与陆地的融合,不仅与东馆的书画、工艺藏品特色十分契合,也与周边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形成鲜明的对话关系。
      李立介绍,自己虽然赢得许多重要建筑设计,像洛阳博物馆、山东美术馆、贵州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但至今还未在上海赢得大型设计项目。上博东馆是一次凤凰涅槃。设计方案的反复斟酌,像外墙材料选用玻璃还是石墙,波浪大翻还是小卷、转角是圆的还是方的?甚至整栋建筑是否采取数字化设计,馆内的体验性、参与性、人性化,如何更细腻?这些问题都在四轮修改中慢慢清晰起来,“我们到上海博物馆去做深入调查,发现他们的办公环境很不理想,最后我们把办公、库区、图书馆都放到5层去了,并且在那里设计了一座苏州园林风格的花园,采光、小憩都很宜人。”李立介绍。

      据悉,李立团队方案被定为实施方案后,又按照评审专家和业主意见做了多次修改,至今还在不断细化之中。“几个研究生,今年春节只在老家吃了个年夜饭就赶回来了。上博东馆方案我们能胜出,与我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息息相关,也与我们团队过去十年设计实践的积累密不可分”,李立说,年轻人不怕默默无闻,就怕沉不下来、好高骛远,好酒须得十年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