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如何“爬坡过坎”——重新认识实体经济思考之二

16.11.2015  12:01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月下滑,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工业制造为何成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全球制造业回归大潮下,作为上海实体经济支柱的工业制造,已然到了需要“爬坡过坎”的攻坚时刻。

  制造业要寻找新“动力源

  工业数据反映了当前实体经济的现实,但也不能“唯数据论”。上海产业转型研究院执行院长周罡认为,当前工业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既有经济周期性原因,也有近年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因素。

  以上海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壮士断腕纺织压锭始,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启产业调整大幕。如今,经过对制造业的几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制造业结构从轻纺工业为主,到重化工业,再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以前工业体量可能是200斤,但脂肪就有50斤,如今体量变为190斤,但肌肉比例已经提升到90%。”简言之,脂肪少了,肌肉增加了,制造业“身体”机能在提升。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近年来,上海直指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挤出落后产能,从2007年至今关停“三高一低”项目6500多项,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如铁合金和平板玻璃、皮革鞣制等,已在上海工业目录中消失。

  但有观点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应该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制造业则应逐渐剥离。

  反观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回流,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新的制高点。这表明,制造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产业“空心化”的思想要不得。在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看来,对上海来说,制造业将始终是“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石。事实上,按全口径税收看,工业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

  在减压落后产能的同时,如何寻找制造业新的“动力源”是当前的重大课题。正如GE全球研发中心上海总经理魏斌所言,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不是互联网,而是材料和设计制造。互联网和高新科技产业最热的纳米材料、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背后的工业载体都是先进制造业。

  如何为结构调整的“留白”及时“补位”,关键是寻找新的工业增长点。

  产业定位与产城融合之难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正探索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但还有一些认识亟待厘清。

  下转◆5版(上接第1版)以上海三季度数据为例,六个重点工业行业中,只有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同比增长,其他如汽车制造、钢材等五大支柱悉数“下行”。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十五”期间确定的六大支柱,是否仍符合上海城市定位?

  周罡表示,至少在钢铁和石油化工等方面,上海应逐步加大调整力度,有些完全可以全国性布局,在目前“新旧动能”转换中,激发新增长点的一些难题待解。

  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核心关键和基础技术自我掌控率偏低,特别在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新材料、控制系统等方面。去年上海研发投入全口径约8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500亿元,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比例的1.2%,不足欧美国家一半。

  同时,产业高附加值体现度较差,上海目前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1%。高端产业起步时不可能靠高价竞争,必须有一个培育期,但随着上海土地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高附加值、高端化产业必须要逐步提升,否则难以消化增长的成本,这也考验着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的“灵活调度”。

  另外,虽然上海正大刀阔斧推进产业园区升级,但仍没有解决工业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匹配的问题,即“产城融合”。事实上,没有很高的融合度,必难形成高端产业扎堆的集群效应。

  福睿智库研究表明,全球典型的印度班加罗尔等科创中心,从知识产权保护、塑造宜居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打造创新文化等方面都有鲜明特色,吸引着国际高端工业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当前,上海服务业比重已达67%,但其中与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有待提升。中心城区与制造业有没有关系?相关人士认为,中心城区即使不发展高端制造,区领导们也应该研究制造业,培育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

  “智能制造”的机遇期

  当下,是上海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处于转型快车道上的上海,正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从资金支持到高端基地建设,可谓铆足了劲。

  像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未来将主要用于与“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项目的对接,以及部分重大项目股权直投等。上海还将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项目的支持限额,由此前的800万元提升到了3000万元。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器、传感器是五个代表性的产业,上海基础好,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换言之,上海不必将企业所需的制造资源全部集中于自身,无须拘泥于原有的模式和格局,要力争成为整合产业链、价值链的组织者,专注于链上某类产品、某个环节、某项业务、某种平台的入市和运作。与此相对应,上海宣布临港地区将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预计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2025年基本建成。

  业内专家表示,“智能制造”的挑战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区域,也不局限在中国境内,而是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的竞争,这将是上海新一轮产业变革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上海新一轮“工业制造革命”已在路上。值得期待的底气是,目前上海已储备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270余个,主要聚焦在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如今,这些项目正加紧建设并将尽快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