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定国内首个除涝地方标准 将建苏州河调蓄管道

11.10.2016  11:37

  晨报记者 谢克伟

  排水专家、教授级高工俞亮鑫在日前召开的水务海洋科技大会上透露,本市相关研究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已经完成以苏州河为两个环形公共边的“日字形”地下深层雨水调蓄管网方案研究,建议配合实施上海城市除涝“20年一遇”标准,在建设“苏州河段深层排水和调蓄管道系统工程”基础上,付诸实施该方案,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解决“每逢暴雨就看海”的城市顽症。

   现有排水标准太低

  “上海现有的排水标准太低,绝大部分地区1年一遇(每小时排水约36毫米),局部重要地区3至5年一遇,一遇到突降暴雨,很多地区易积水受涝。”俞亮鑫表示,特别是在6-9月汛期,遇到台风、暴雨、高潮和上游洪水“四碰头”,很多市民家里会进水,很多道路都被水淹。

  目前,上海被划分成14个水利片区,每个片区相对独立,一旦遇到积水,就可以往片区外河道排水。但由于上海受台风、高潮、暴雨等影响特别厉害,而上海城镇雨水管网、河网的布局不尽合理,建设标准和设施防御能力又较低,一遇狂风暴雨,很多地区就会遭遇道路积水无法外排,即所谓“看海”的尴尬。

  尽管这两年上海城市雨水管在不断加粗,同时采取了购置大功率移动泵车,扩建、组建防汛排水突击队伍等措施,但与国家制定的“5年一遇”(每小时排水58毫米)的排水标准,仍有很大的距离。

   除涝能力将大幅提升

  上海水务部门已经制定完成《上海市除涝标准》,这是国内首个除涝地方标准。《标准》结合上海地处滨江沿海等特点,以及城镇雨水管网和区域河网等实际,提出了更适用上海的地方标准,即力争在今后5-10年内,使上海除涝能力提高至“20年一遇”(除涝标准200毫米/24小时)。按照要求,“十三五”期间,上海争取实现除涝能力达到“15年一遇”(除涝标准150毫米/24小时)的目标。

  除涝除了排水能力,还包括水的调蓄能力。俞亮鑫表示,按照现状,上海不可能条条马路下面都重新排管道,让雨水顺畅流进黄浦江、苏州河,而后进入长江、东海。老城区现有排涝能力已经很有限,中心城区河网密度小,一旦受涝,就会对上海城市产生很大影响,提高调蓄能力极为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地下空间,将雨量集中地区的雨水暂时存放在雨水较少的地区,而后逐步外排,应该说是个较有效也是较实际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