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票房倍增 598家机构落户海上

13.11.2015  11:27

  10月下旬的上海,开始降温,郊区松江更冷。老牌影视公司华录百纳的制片主任逯音,却是焦灼得浑身冒汗:2个月前,他负责的《角力之城》剧组,在松江区车墩镇租了一个废弃仓库,为期5个月,随后耗资数百万在仓库里搭建了规模宏大的内景,但刚开拍不久他就得到消息,该仓库将于11月中旬政府拆迁,当时租赁方却并未告知他这一点!易址重搭,一来数百万的费用打水漂,二来邀请的境内外演员档期将会发生严重冲突,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该剧流产。

  崩溃边缘的逯音,想到了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2014年10月27日,上海市政府正式颁布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教委等9部委联合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些政策被业界称为上海“电影新政”,而该机构正是新政的窗口。接到逯音和剧组的求助后,机构立即接手协调,最终在市文广局和松江区政府领导召开专门的办公会议后,问题被妥善解决。“电影新政”推行一年来,上海振兴电影产业给业界的感觉,不仅仅是只有决心,还有典型的上海高效率。而经过一年的运行,11月5日,《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正式公布,摸着石头过河后,上海电影产业要开始加速跑了。

   凸显实效 一年内598家影视机构落户

  逯音并不是偶然想到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在“电影新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他所服务的影视行业龙头企业华录百纳,今年5月份决定在上海松江入驻——吸引和接受影视企业落户,正是“电影新政”的目标之一。在影视企业集中的松江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今年6月25日一口气设立了两级工作站:松江工作站及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和叁零·SHANGHAI文化创意产业园分站,对区内重点取景地进行调研,同时印制了服务指南,开发了手机APP查询取景地服务功能。

  事实上,截至2015年11月6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868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496件次,协调类服务372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286家,其中上海单位235家,外地单位51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142个,其中上海剧组83个,外地剧组59个。

  把细致的服务送到影视企业门口,他们自然满意。记者也获悉,上海电影新政的诚意,已让598家中央、外省市和境外影视企业和机构在去年10月27日后落户上海,其中落户松江上海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496家,落户闸北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102家。

  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由于在政策、服务、场地等方面的支持,作为中国电影发源地的上海,正在重新找回自信。新政后第一家进驻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的民营电影企业麒麟影业,日前在影坛表现活跃,其首席执行官庞洪就告诉记者说:“目前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和资金活跃度都为电影产业复苏提供了强力支持,加上上海市政府在繁荣电影产业方面的决心和诚意,都让我决定逐渐将公司的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持续发力 实施细则让产业未来更清晰

  和庞洪一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在前文所述的实施细则5日公布后,两天的时间内,上海市社会文化管理处、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处共计收到近200项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另有700多家企业前来咨询。“这是一次(对电影产业的)全盘布局。”市文广局电影处处长张炜告诉媒体,相比于去年公布的政策,今年的实施细则支持的范围更广,新增了包括对电影发行、影院建设、艺术电影放映、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据文广局的统计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上海出品的电影票房已达6亿,比去年的全年数据,已经翻了一番,新政的威力显现。“第一是上海现在开始重视商业影片,第二是在上海立项的影片增多。”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像《叶问3》这样已经有了市场基础的系列电影,是各地都争取的对象,片方原本准备在北京立项,但最终,片子的立项放在了上海。让更多的商业大片变成“上海出品”,是未来的方向,而这需要政策持续化、常态化地发力。

  在电影人才的培养上,持续的发力,也在收获第一批果实。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去年设立后,电影制作、视觉传媒声音设计、3D动画和视觉效果、影视化妆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经过高强度课程,第一批71名毕业生已于今年9月23日顺利出炉,部分前期参与影视公司拍摄项目的学员,已经签约。“这个学院本身就是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电影产业培养紧缺人才的,所以当初的办学宗旨就是不设规划,不追求规模,根据紧缺人才的需求来做,”学院副院长糜一平在“温哥华一期”出炉时,告诉记者说,“之前很早,上海就已经察觉到电影人才的缺失和流失问题,非常严重——我们只剩下了电影理论人才,但没有能实际操作的人。

  马不停蹄地,“温哥华二期”已经在紧张学习了,还多了影视表演专业。此外,主打编剧培训班的上海科技大学联手南加大电影学院,主打本科基础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都在今年相继“上线”,丰富着上海电影产业新政的横截面。

   勾勒未来 找到突破点主动出击

  上海电影新政在出炉之初,就面临着一个既成事实:由于产业的高度密集,北京作为电影业的老大地位,几乎不容动摇。最终,上海选择了错位竞争、南北两峰对峙的路线,谋求在产业的促进上,有新的角度。最终,上海有了服务方面的摄制服务机构,也有了金融方面的完片担保,更有了上海市公安局、上海铁路局对影视拍摄申请破天荒的常规受理机制出炉。“我们期待的是自找难点,主动出击。”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对香港警匪片熟悉的人,都对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以及油麻地警署不陌生,这些都几乎已成为该类型片的标志。然而在内地,由于涉及题材、公安人手不足等种种原因,公安局一般不会直接接受影视剧剧组拍摄的申请,上海新政出炉后,摄制服务机构主动找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文体办对接,最终双方建立长效联络协调机制,双方达成一致共识:今后凡需上海警方协拍的影视拍摄协调申请,均由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先对拍摄许可、内容进行审核后,统一发往市局政治部文体办受理。

  同样的主动出击,还用在了火车站拍摄问题上。人流量大导致安全问题备受重视、题材问题不明怕出负面影响,都让上海铁路局原先在接待剧组拍摄请求方面有顾虑。“我们就想着跟铁路局宣传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多次沟通走访后,达成一致,由我们这边来审查、发证,我们这边认定可以拍摄的再推荐给他们受理。”负责人说,管着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三省一市火车站的上海铁路局,现在已同意受理拍摄申请,“这个大问题解决后,他们甚至还主动跟我们推荐,说南京浦口有个民国时期的火车站,风景非常好,希望能把这些拍摄资源加以利用。

  服务,只是电影新政的冰山一角。目前新政已经涉及到电影创作、影片在上海的取景摄制和后期制作、电影发行、新建多厅数字化影院、国产艺术电影放映展映和活动、上海电影后期制作技术项目、电影走出去、影视产业服务类项目的建设、电影教育工作等九大支持方向,已经相当完善。

  上海电影新政和刚出台的实施细则,也并不孤立存在。前不久,被誉为“电影第一法”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引起了业界和媒体高度关注;而在上海本地,上海市的“十三五”电影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电影院建设规划也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细则的落地,既和国家的大时代背景一致,也在助力本地的规划实施。

   ■链接

   新政一周年数据

  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目前向影视企业提供115项服务内容。

  今年到目前为止上海出品的电影票房已经6个亿了,比去年一整年翻了一番。

  从去年10月27日开始,新增598家中央、外省市和境外影视企业和机构落户上海。

  截至2015年6月底,共有24条院线在上海开设影院,比2010年多出13条,影院总数达到201家,全市银幕总数达到984张,座位总数159412个,每万人拥有银幕数达到0.39块。

  上海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在全国率先全部实现放映设备数字化转换,覆盖全市9个区县,1700余个行政村,342个居委会,连续9年达到国家提出的“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