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委主任:把农业打造成生动的都市品牌元素

04.11.2014  01:05

本报记者 胡立刚 都市农业品牌只有融入城市品牌方能体现其价值和生命力,作为都市农业的发源地,上海都市农业因其精准生产精细管理而被誉为品牌农业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四化同步时代上海品牌农业建设又将迎来怎样的创新和转型,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孙雷。

现代、时尚是上海大都市的标志,生态、舒适是上海这座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除了以陆家嘴为标志的现代化、以外滩为标志的都市文化,更需要给城市提供生机活力的都市农业品牌化,如果说以前上海的农业打造出了精准生产精细管理的特色,那么,如今上海的都市农业则着力农业品牌化体系建设,主要的抓手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信息化网络两大服务体系,期待通过这两大服务体系,把最传统的农业打造成生动的都市品牌元素。”面对记者的采访,刚刚从中国品牌农业发展大会上发完言的孙雷直奔主题。

把最传统的农业打造成生动的都市品牌元素,显然是上海农业小体量大作为的智慧选择。于是,记者就此话题展开对话。

记者:上海初步构建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接轨又具有本市特色的农业标准体系, “三品一标”认证量也从2010年占地产农产品上市量的18.7%发展到如今66.51%,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设定的60%的目标,上海都市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的成就不用质疑,上海信息化网络体系将对此带来怎样的转型?

孙雷:上海品牌农业在标准化、组织化、精品化、精致化、科技化等方面的领先是有目共睹的,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品牌化,是上海新的追求。特别是被纳入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之后,上海的农业信息化进入转型跨越的通道,系统集成与应用成为革命性变革的动力。

上海农产品安全追溯早已拥有政府监督性抽检(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和企业自律性抽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了完善追溯更好地服务城市,上海把农产品安全追溯纳入农业物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个集成应用体系里,农民、消费者、政府各取所需对动物产品、地产蔬菜等农产品实现质量追溯,外来生猪的信息通过8个市境道口的实时图像和数据传输而实现动态监控,110个产地检疫报检点、16家屠宰场检疫点及近58家动物产品集散交易单位的信息系统也正在建设之中。

这里特别要提到“菜管家”,“菜管家”是上海本地生鲜电商的标杆,营业额中77%是生鲜,在上海众多的生鲜电商中,全线贯通生产、仓储、销售、配送供应链信息化,并拥有全程质量追溯系统的,菜管家是第一也是唯一一家,“菜管家”品牌蒸蒸日上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品牌化的成就。

当然,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对品牌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菜管家”一个品牌上,而是体现在上海都市农业的方方面面,如光明米业在近20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应用物联网推广精准农业生产技术,200多家蔬菜标准化园艺场推广了田间档案管理系统,实现蔬菜生产过程中各项农事操作档案电子化,利用植入式电子耳标,为本市17.5万头能繁母猪建立保险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些成果,体现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业品牌建设、寻找多方契合点推广品牌建设的成就,也象征着上海都市农业品牌化在信息化推动下已步入新的转型。

记者:听了您刚才的介绍,可以这么认为,上海原有的标准化、良种化、精准化农业优势在农业信息化集成应用体系的推动下,进一步挖掘并普及了优势,从而推动了品牌化发展,但是,在规模化对品牌化的贡献方面,上海一直以来受到土地资源的约束,上海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考?

孙雷:加上光明集团的20万亩粮田,上海的粮食种植面积只有150万亩左右,而蔬菜面颊也在50万亩左右,哪怕是全部形成规模化经营,也不如农业大省的一个县市,弹丸之地再加上上海农业服务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要打造全国著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确很难。但是,我们主要致力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升级换代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提高规模化的效率,给这些农业新主体沉淀品牌农业的土壤,探索发展都市农业品牌的上海模式,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

上海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的培育壮大是上海模式的成功实例。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没有完善的农技、农机、农资服务体系,没有系统的农业保险机制,要推广家庭经营100到200亩粮田,是不现实的,特别是缺乏粮食烘干服务,会一夜之间让获得大丰收的家庭农场陷入破产,因此,家庭农场在上海松江发源并在率先在上海全面推广,离不开上海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基础,要提高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必须不断提高规模的效率,这包括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实现产品附加值,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原本与品牌农业没有太大关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成了都市品牌农业的推手了。

到2013年底,上海共培育了1893户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经营面积的15%,今年上海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即到2017年本届政府任期内,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占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的目标。

记者:上海品牌农业已步入转型跨越的新通道,接下来会有哪些动作?

孙雷: 10月22日,上海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三方合作共建的“农业云联合实验室”举行了签约仪式,标志着上海拉开了加快推进基于“云服务”架构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序幕,原本计划到2015年底之前基本形成集展示、管理、溯源、服务于一体的多角色、多终端的上海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将从上海走向全国,上海服务全国三农的目标也将通过“云平台”转型升级,为全国广大的政府机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通消费者提供按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