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07.04.2015  12:05

 

本报讯(记者 杨清悦) 日前,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协办的“第九届农业环境科学峰会暨全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会议”在上海市召开。

此次会议以“农业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发展·农业环境科学”为主题,重点围绕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及农业环境科学技术问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最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方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背景下,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发展的新路径与新举措;农业环境学科群建设与发展评价;《农业环境科学与方法》统编5大议题展开研讨。

记者在大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农业生境污染现状十分严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周培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早在2010年2月,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的普查公报就显示,在592.6万个普查对象中,农业污染源有289.9万个,占总数的48.9%。其中露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增多是农业生境污染的四大典型问题。周培认为,改善我国的农业生境,需同时注重源头控制与末端处理,污染水体与土壤的修复、减少化肥施用量、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是未来几年应被重视的工作。

据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化肥农药总施用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与此同时,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引发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突出,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上海郊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和对高产的追求,化肥农药施用量一直在高位徘徊,致使区域土壤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及病虫害的抗药性、再增猖獗、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上海成为最早被列入我国农业非点源(面源)污染处于高风险水平的地区之一。为此,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推进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要求,并把它作为上海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关键性环节。上海市农科院围绕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依托“上海市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与“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等科技平台,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耕地问题土壤修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创建与支撑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推广工作,是支撑上海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近年来,市郊化肥施用总量与单位面积施用量正逐年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记者了解到,针对上海市郊水稻与经济作物病虫猖獗危害、农药残留与化肥过量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市农科院在国内外率先构建上海郊区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区域性化肥和农药大尺度调查数据的信息化动态管理目标,并制定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减量施用的技术规程,采用该“双减”操作规程,可以使农药化肥用量明显降低,农药减量效果优于国内外已有的指标,核心示范基地的水稻和蔬菜化肥纯养分量分别降低了22.0~32.3%和35.5%,成本分别下降11.9~22.8%和25.6~28.6%;农药有效成份量分别降低了64.2~70.9%和56.2~57.52%,成本分别下降42.4%和19.5~26.7,近5年来,示范推广面积260万亩次,新增产值39000万元,节约成本2860万元,新增纯收入418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