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业占比不足1% 守住红线年产100万吨粮食

21.02.2015  10:16

  松江泖港镇腰泾村外,35岁的李春风匆匆走在回村路上,穿戴一新、意气风发。这个老实内向的农民刚从北京领奖回来不久,他是上海唯一入选的“全国十佳农民”。

  其实,不管是在北京的颁奖晚会现场,还是在此前的全国网络投票过程中,李春风的故事都引起了不少观众和网民的好奇:上海也有农业和农村?上海农民的产出如何?对此,就连一些身处上海的市民,也知之甚少。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占比不足1%,但就是这样的“微不足道”,对上海而言恰恰“不可或缺”。

  不过,上海的“”字怎么写,却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内涵功能升级

   都市农业产业融合,推动“接二连三

  像腰泾村的田园风光,在上海郊区并不少见。50公里之外,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近旁,同样有着“”字特色明显的外冈镇。去年秋天,记者来到那里,看到了气派的万亩粮田、超大型的喷药机械、现代化的烘干中心……粮食从收割、运输、烘干、销售到入仓,实现了“全程不落地”。

  去年,上海粮食生产总面积245万亩。对于粮田,本市多年来一直守住红线,与之相对应的是“年产100万吨粮食”的硬任务。到去年底,本市年产粮食量实际超过这个数字。

  “都市农业,必须考虑这座城市的需求是什么。”市农委主任孙雷表示,生产功能一直是上海农业的首要功能,如今,主要体现在“粮食安全”和“城市最低保有量”上。

  近年来,上海农业确定了一连串“最低保有量”数据:155万亩水稻田、50万亩常年菜田、30万亩池塘养殖面积,以及300万头生猪、5000万羽家禽、5.8万吨鲜蛋、26万吨鲜奶的年生产能力……其中,为确保蔬菜上市量,上海还创新推出了“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将地产绿叶菜上市量与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并在国内率先推出“冬淡”和“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险。

  农业的生态功能,则在这几年被迅速提升到第二位。一些农业工作者总是津津乐道:“水稻田,就是一大片季节性湿地,可以调节生态,是大城市里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现在郊区的稻田、菜地、果林、鱼塘等,已不仅仅是一片片农业生产基地,还是城市生态“绿肺”重要组成部分。

  周末去哪儿?上海人突然发现,节假日也不必特地赶到外地去度假。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旅游景点200多个,其中年接待规模万人以上的农业旅游景点95个,年接待游客达到2000多万人次,各类涉农总收入13.63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27万人。休闲服务功能,成为上海农业快速拓展的一项新功能。

  孙雷表示,上海都市农业,还应该更多考虑产业融合,推动农业的“接二连三”,更多地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更好地挖掘文化休闲内涵。

   形态保护升级

   ”出粮田可奖励,坚守生态不吃亏

  “去年,我们村又复垦了60多亩粮田,预计可获得300多万元奖励。”在金山工业区高楼村,村党总支书记周仁元正在盘点去年一年村集体收入。近三年来,村里已累计复垦出了约450亩粮田,总计可以获得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资金。

  这几年,沪郊镇村复垦农田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市委、市政府已经提出,上海要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2020年以后,上海将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零增长”。“让那些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再吃亏”,成为相关新政策中的一个亮点。

  这也说明,上海农业除了在内涵上全面升级,在形态上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不是一退再退不断被蚕食。

  “现在,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孙雷说,今后上海基本农田将得到长久保留,并在城镇规划中进行"锁定",让农业在形态上实现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而农田复垦、围海造田等项目实施,还有望使本市的耕地出现一定增量,比如浦东新区的东滩,近几年已""出5万多亩粮田。

  两年前,市政府正式批复《上海市农业布局规划》。这是本市首个关于农业生产用地的布局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出了"农业用地"红线,将市郊农业分为五大片区进行分片布局和宏观调控。这五大片区,即崇明三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杭州湾北岸粮菜及特色瓜果生产片区、黄浦江上游地区"三水"农业片区、沪北远郊菜粮设施化生产片区和环城都市田园农业发展片区。

  市郊基层干部的政绩观,也逐渐扭转过来。过去,在松江浦南纯农地区,几个镇干部总是委屈而苦恼:相对于浦北发达地区的街镇,浦南地区招商引资业绩上不去,年底考核乃至个人前途都受到影响。而这两年,浦南干部满怀激情发展家庭农场、建设美丽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原来,该区推行了"浦南浦北差别化考核体系",对浦北地区更多考核经济发展指标,而对浦南地区更多考核"三农"建设。

  "地区统筹发展"理念有了生动实践。根据松江区的有关规定,浦北每个街镇的土地出让后,出让收益中将提取出一定比例,用于全区统筹发展,特别向浦南地区倾斜,用于那里的发展建设、民生投入等,"因为浦南地区在生态和农业上的坚守,当地百姓让出了发展机会,作出了牺牲,有必要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内进行横向补偿"。

   城乡一体化升级

   配套渐完善,白天在田里晚上回城里

  不管是在功能上,还是形态上,上海农业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大都市有机组成部分。相应的,市郊的农民和农村,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城乡一体化的演进过程中。

  在松江石湖荡镇金胜村,38岁的沈万英开着车来到自家田边,给记者介绍家庭农场的经营状况。她戴着眼镜,化着淡妆,脚蹬高跟鞋,俨然一位都市白领的时尚模样。几年前,这位年轻女性,辞去了企业管理岗位,"子承父业"回乡当起家庭农场主,农忙时节起早贪黑下田忙碌,并学会了开农机……如今,在松江区,越来越多的"农二代"已回归农业,当起了家庭农场主。

  "种田收入体面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对年轻人来说,当农民也成了一份不错的职业。"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认为,在上海郊区当家庭农场主,可以白天在田里开农机收割水稻,晚上则回到城市里的住所舒适生活,""与"乡"之间并不对立。

  农民的居住转移已不可避免,未来农村会成为什么样?

  不少去过国外的人会发现,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郊外,常散落着一个个美丽小镇,许多人工作在城市里、居住在小镇上,享受着"大城的繁华、小镇的美丽"。城市与乡村,并无明显区别。

  "界线还是模糊一些更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眼下,上海"三农"地位正在提升,市郊公共配套逐渐完善,但是,只有等农民与市民的差异彻底抹平,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完全模糊,有形和无形的"鸿沟"消失了,才是离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不远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