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新模式:推广长者照护之家 还需迈几道坎

23.06.2015  09:04

  作为新时期上海养老发展所探索的新模式,长者照护之家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颇受居民欢迎,而这种养老新模式要在全市更大范围内推广,还需迈过几道坎。

   硬件标准如何达标

  长者照护之家一般采取小区嵌入式设置,以辐射周边社区。它的选址落户,首先要过居民这道关。

  “谁都知道养老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邻避效应’明显。”杨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大家都希望有近一点的养老机构,但真的建在自己小区,又不大乐意。特别是中心城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规划一处地址用于建设养老院,却往往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导致建设搁置。

  “长者照护之家不同于养老机构,它的规模相对小,服务对象是本社区的老人,所以能获得居民的认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继首批5个街道试点后,目前全市已有20个街道开始筹建长者照护之家。

  利用社区闲置的“碎片化”资源,是较便利的一种做法,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难度则要大一点。

  根据市民政局试点方案的要求,长者照护之家床位规模应在10—49张,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同时应符合环保、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规定,还要符合运营所需独立出入口、非居住类房屋等行业专属要求,周边还要有一定的绿化面积。

  这些硬件标准成为长者照护之家办证的基本门槛。因为是新事物,大多数运营机构的办证申请都走了较长一段时间。

  “对场地面积等要求虽然不是很高,但要符合试点标准并不那么容易。”浦兴街道民政科科长代敏说,福苑长者照护之家从去年8月建好,到今年1月试运营,办证就花了好几个月时间。比如按照消防安全要求,面积要在1000平方米以上,300多平方米的福苑显然不达标,后来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才拿到社会福利机构证。

  记者了解到,首批试点的其他街道也遇到类似问题。而从5月1日起,按照消防新规定,1000平方米的硬性要求已取消,这就为小规模的长者照护之家降低了准入门槛。据悉,洋泾、延吉社区的长者照护之家都将开始运营。

  “养老机构的建设周期通常为1年半甚至更长,长者照护之家的筹建周期相应快一些。作为养老新模式,我们会加大支持力度,使其办证过程更顺畅。”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有限床位如何调配

  潍坊街道长者照护之家设置了40个床位,目前床位已满,还有不少老人预约等候。“现阶段,长者照护之家床位的需求、供给还是平衡的,但今后很难说。

  长者照护之家实行梯度服务、梯度收费。目前行情是全护理收费标准约3000元/月,与本市企业退休员工平均养老金水平基本相当,略高于大型公办养老机构,远低于商业化养老机构。这在居民看来,性价比算比较高的。故一旦投入运营,申请入住者就很踊跃。

  首批试点机构已隐约感受到未来的供需“危机”——僧多粥少,有限的床位资源该如何调配,哪些老人应优先考虑?

  据了解,长者照护之家的床位纳入本市新增养老床位统计,每张床位可享受一次性建设补贴。申请入住的老人,需经过身体状况评估,达到机构入住照护等级的,才可入住。

  因为属于公建性质,多数社区对低保、低收入家庭给予优先考虑。比如洋泾街道长者照护之家,主要是为生活不能自理、处于中度至重度照护等级之间的、具有洋泾户籍的老年人提供较短或长期集中居养服务,同时,针对社会孤老、低保老人和低收入老人设计了梯度式的经济补贴制度。

  “除了适度照顾经济困难老人,也要尊重社区多元化养老需求。”不少人士认为,在收费标准上最好走市场定价与公益补贴相结合的路子。

  目前,本市已经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掌握老年人照护服务基本需求,完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整合各类老年照护服务资源,促使服务资源与老年人需求公平有效对接。在考虑老人入住申请时,一些试点区已引入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以科学调配资源。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长者照护之家的功能介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护理院之间,所以,入住者应保持一定的周转率和流动性。“我们的初衷不是让老人一直呆下去,而是帮助老人尽快恢复身体功能,你本来躺着,现在要能站;你本来能站,现在要能走,通过科学、合理的照护,使老人尽快摆脱对全日制托管的依赖。”代敏说。

   运营收支如何平衡

  家门口有了这个迷你养老院,老人们在继续维系原有社区关系的同时,也获得了机构式的专业照护。可对运营机构来说,仅仅靠这十多张或二三十张床位的照护收入,显然还难以维持。

  业内人士认为,床位在300张左右的养老院拥有最合理的投入产出比。而小型机构床位少于50张,要靠床位费收回房租、硬件、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难度很大。若以成本衡量,30张左右床位的微型机构是难以维持运行的。

  “我们投入100万成本,只服务14位老人,这谈不上什么盈利。”代敏说,目前,福苑长者照护之家依靠与证大养老院共享服务资源才得以支撑。“如果要可持续运作,就需拓展服务,也就是放大社区的溢出效应。

   而所谓的“溢出效应”,也正是该模式的一个亮点。

  “长者照护之家和养老院的区别不仅在于规模和地理位置,也在于它必须把机构的服务资源最大程度地向社区推送,这就打通了‘90’、‘7’、‘3’这三个板块,这才是这个试点项目的意义所在。”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各试点机构都在“溢出效应”上做足文章。比如,延吉社区(吉善)长者照护之家和小区所属物业上海延吉物业管理公司达成共识,准备对社区里有同样需求的老人,共同配合把助餐、助浴、康复、洗衣等服务送到家,这就不仅仅局限在内部的20多张床位,而是扩大到周边300户老年人。潍坊街道长者照护之家不仅服务入住的40位老人,还为社区200位居家老人提供拓展性服务。专业护理员每天早晚各一次到老人家中,早上为老人做口腔清洁、基本康复等服务;夜间为老人提供就寝前的整理,个人卫生清洁,煤气用电等安全检查。

  除了在社区拓展服务,连锁经营也能降低、摊薄长者照护之家的运营成本。在专家看来,长者照护之家投资建设周期短,具备快速推开、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且一般投资规模在200—300万元,能避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面临的场地、资金和建设周期等硬约束。

  目前,试点单位都是走“公建公办”或“公建民营”的模式。据透露,接下来,可能考虑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鼓励通过独资、参股、租赁等各种方式来参与建设这种家门口的迷你养老院。届时,长者照护之家将成为社会资本在较小投入、较低风险条件下试水养老服务产业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