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门槛精勿精?

14.08.2015  18:46
一说起上海人的“门槛”,大家都会把它当作上海人的一个符号。“门槛精”,有人认为是对上海人的一种嘲讽和讥笑。
那么,上海人到底是不是“门槛精”?讲侬“门槛精”,到底是在夸奖侬呢,还是批评侬呢?


门槛经”和“门槛精”上海闲话里,“门槛精”指的是处事精明的人。不过,有时也带点贬义,比如说某人“门槛精得要死”,意思便是说他贪小利,喜欢斤斤计较。
曾经网上有种说法,说“门槛精”是洋泾浜英文,"MONKEY"引申过来的——旁友,这个说法基本是胡说八道啊!个么,门槛,哪能会成“”的呢?翻开吴语里的说法,来自一个传说。

智永和尚的门槛经唐朝时,吴越一带有座寺院,寺中的大法师智永和尚,是晋朝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其书法名噪四方,人们为求其墨宝,把寺院的门槛都踏烂了。
智永和尚只好叫人将门槛外包上铁皮,但铁皮包的门槛,又被无数慕名者踏破。智永和尚便将门槛改成石头的,石门槛自然经磨耐踏了。
于是,人们在称赞智永和尚的办法好时,也戏称智永和尚是,“门槛经”。


从此人们便把点子多、办法好叫做“门槛经”。因“”“”近音,“门槛经”,又慢慢讹变成了,“门槛精”。


吴语里还有一句,“门槛精到九十六”,专门用来讽刺那些,门槛精过头的人。
之所以是“九十六”,而不是其他数目,据评话艺术家金声伯先生说,一百是到顶的满数,九十六离一百还差四,差不多也就到了顶点、极点了。
另外,也可能是因为阿拉伯数字“9”和“6”颠来倒去一个样,所谓“六九不调头”,反正一样是“”,精到了头!作为礼数的“门槛精

上海人的“门槛”,其实与智永和尚的那道“槛儿”,完全不搭界,而是一把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城府和精明程度的标尺。


如果一个人的“门槛精”,则说明此人精明能干,且懂得生活情趣。用另一种说法,此人“拎得清”,如果“门槛交关精”,则是“拎得煞清”。


反之,如果某人“门槛不精”、“拎勿清爽”,那便是“屈死”、“冲头”、“憨大”、“瘟生”或“阿木林”,当然前面还要加上修饰词,如“外地”或“乡下”。


阿拉电视台的袁念琪老师,曾经总结过上海人的“门槛精”:其实上海人的门槛精,有时也是一个礼数。比如说,作客,到吃饭辰光之前,必定会离开,这就是上海人特别注意礼数的体现。
总的来说,随着生活的改善,一定会有新的门槛产生出来。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上海人的“门槛精”,实际上是算计自己,不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
门槛是种生存技巧,门槛精一点,自然可以生活的稍微好一点。
余秋雨对上海人的门槛精,也有过经典描述,自有一番独特的写照: 上海人不喜欢大请客,酒海肉山;
不喜欢“侃大山”,神聊通宵;
不喜欢连续几天陪着一位外地朋友,一示自己对友情的忠诚;
不喜欢听大报告, 自己也不愿意作长篇发言;
上海的文化沙龙怎么也搞不起来,因为参加者一估算,赔上那么多时间得不偿失;
上海人外出即使有条件,也不乐意住豪华宾馆, 因为,这对哪一方面都没有实际利益......

凡此种种,都无可非议,如果上海人的精明,只停留在这些地方,那就不算讨厌。当然,阿拉上海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要不侵碍到自己,一般不大去指摘别人的生活方式——按照余秋雨的说法,这是一种“冷静中的容忍和容忍中的冷静”。
但是,因为门槛也是一种礼数,所以,外地同志们就容易不理解,生出很多误解来——“门槛精”被用来讥讽上海人,多从此中而来。生存技巧“门槛精”在上海,还有一种“门槛精”,则是生存技巧。上海老百姓向来是很会过日子,说“门槛精”,其实也有“精打细算”的意思。
比如,2009年,出租车新老价格交替的辰光,很多上海人就能找到,容易区分新老价格的方法,也没有侵犯任何他人的利益,这种“门槛”,于己有利,于他人无碍。
所以说,上海人的门槛,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蕴藏着丰富的经济学元素,同时也影响着上海人的性格特点。
商业精神”“门槛精”,是诸多上海人,较具代表性的一个小市民特征。
发达的市场经济独领风骚于全国,受商业化的浸染,上海人的群体人格,自然就此刻上深深的商业烙印。
商业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的言行举止、日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意买卖活动中,都体现着精明求实的人格特质。
在商业化社会里,必须晓得各种“门槛”,晓得越多,越能保护自己。



在上海滩,商品琳琅满目,货色多得常常叫不出名头,于是要会“识货”。哪些是好货,哪些又是蹩脚货、推扳货、大兴货、落脚货、水货,门槛不精点,就要上当,门槛精了就会“搨到便宜”(占到便宜)。

办桩事体也是如此,门槛精,头子活络,懂经的人,自然就会有办法,上海人通常叫他们“来三”,“花露水浓”——啥意思?有办法,花头经透呀!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