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整治九个月 九成市民点赞叫好

15.12.2016  18:12

 

 

图说:大整治后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了25.8% 来源:网络

  “感觉上海变得安静了。”近日,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现在开车走在路上,能明显感受到车辆更遵守规矩了,随意加塞、并线的少了,行人过马路等信号灯的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司机的喇叭声也轻了。“我对这样的整治举双手欢迎。

  的确,2016年上海的诸般大事,持续至今的交通大整治必定占有一席之地。而回溯整治的这9个月,有一个核心“关键词”不得不提,那就是依法治理。

  今年3月,上海市委将“从严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作为“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动员全警、全社会之力整治交通。大整治解决的看似眼前的顽疾,事实上,它正在攻克的是这座特大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难题,提升的是城市的法治素养。

  安静下来的上海,既是文明的上海,也是法治的上海。

  理念之变:从维护秩序到治理违法

  近日的一次违法停车整治,记者随警采访,在水电路上兜了几个来回。早高峰2个多小时里,只发现了3辆违停车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水电路是南北的重要通道,一度却是违法停车的重灾区,挺快的车速到这里一脚刹车,路必然堵上了。”虹口交警周向安告诉记者,通过大整治最严执法,这一“肠梗阻”被打通,整条路车速起码提升了三成。

  公交专用道不专用,一直也是困扰交管部门的难题。但在公交司机陈新春眼中,如今占用公交专用道的车辆已经很少。“大整治总算把这个规矩立起来了!” 陈新春的观感并非孤例,据《2016上半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报告》显示,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适宜公交出行的城市。

  这些都只整治成果的缩影。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显示,上海的拥堵排名已从去年的第8位后退至当前的第18位;市统计局的相关报告显示,88.7%的受访市民认为交通违法行为比大整治前少了,87.1%的市民对整治成效表示满意。与此同时,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也同比分别下降了25.8%,15.4%,42.5%。

  大整治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是因为它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从简单地维护交通秩序,到全覆盖零容忍地治理各类交通违法,推动上海交通大整治不断向前的,是理念之变。

  方法之变:创新实现警不在法在

  都说上海乱停车严重,但包括交警在内,以前很少能有人完整地说出上海违停严重的地点和路段。如今,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全市3240处违法停车问题突出地点、1875处拥堵路段无处遁形。经过治理,其中近80%已经有改观。

  这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据警方介绍,大整治以来,通过对交通违法信息与人口基础数据的交叉碰撞、挖掘,及时发现“僵尸牌照”、“代缴大户”等违法信息,有效拓宽了交通违法犯罪线索的发现渠道;整合电子警察、治安卡口、高清探头等图像监控信息,通过智能识别和分析,自动形成车辆违法数据,大幅提升了交通违法处置的效率。

  科技不仅提升效率,也让警不在法在成为可能。据统计,本次大整治中,上海警方推动了1.8万套电子警察的安装,并扩展已有的电子警察功能,实现一机多用,同一个设备既能查处闯红灯,也能自动识别包括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其他16种违法行为,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就连以前最难抓的违法鸣号,也有了专门抓拍的“声呐”电子警察。此外,警方还推出“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让全市数百万机动车驾驶员,都成了“移动探头”。

  机制之变:用修法力挺执法实践

  大整治最大的成果,是在9个月之后,不少市民们开始相信,守规矩的“老实人”不会吃亏。这种以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立身的城市素养,必将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可贵的软实力。

  但是,很多人仍在担忧,大整治会不会“回潮”,以前的一些严格管理的好做法,会不会“退化”。这种担忧,城市的管理者同样也有。正在进行的交规修法,就是要把大整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成为法律法规。

  现行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发布于1997年,最后一次修订也是在2001年,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比如,对人在车上的违法停车,要先劝离,如果不听劝阻才能处罚,这样一来,不但执法成本高,效果也比较差,电子警察的作用也无法体现。大整治期间,上海警方综合运用法律资源,给部分路段侧石刷上黄线,驾驶员违法停车,将按违反禁令标志处理,不仅罚款200元还要记3分,效果立竿见影。

  记者了解到,新条例将要修订的条款达到八成以上,增加了交通规划与设施、停车管理和综合管理三章,黄线禁停等大整治中被证明有效的经验做法,将会被采纳,交通违法处罚信息纳入上海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也将被写入。这个被许多人大代表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将为警方执法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