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专版]上海交大陈国强讲述恢复“儿科学”招生的背后[图]

30.01.2016  13:52
市人大代表、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对于“儿科看病难”的热点问题,青年报记者昨天专访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他透露,目前交大医学院“恢复”招生后的儿科学方向首届毕业生将于2017年毕业。他呼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医学院的支持力度,让医学院有条件承载更多的专业人才培养。    

突破重重阻力推出儿科专业

经过前一天浦东代表团团审议时的聚焦,“儿科看病难”这一问题继续发酵。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缺儿科医生与多年前曾取消儿科专业有一定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儿科医生收入少,压力更大,医生去做儿科医生的兴趣不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陈国强看来,顶层设计的前瞻性还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昨天,陈国强还向青年报记者自曝了曾经艰难恢复儿科专业的一段往事。    

在2010年,我上任医学院院长的时候,就提出重新恢复我校曾经很有特色的儿科专业,然而,努力了两年,没有成功。原因就是国家没政策,并且如果招儿科,因为不是热门专业,大家就会觉得医学院分数线会整体被拖累,降下来,不好看。”    

不过,陈国强担任医学院院长两年时间里,多次在三个儿科医院调研,也预判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迟早的。于是,2012年,他还是突破阻力,执意要推出儿科专业,哪怕分数线下降一些也要招生,“理由就是,服务国家需求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不能害怕录取分数线的改变而担忧所谓的‘面子’问题,更何况你没有招,怎么知道分数线就会下降呢?”于是,2012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陈国强解释说,由于国家政策里面没有儿科学专业,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所以,如今专业名称就是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    

既不违背国家政策,同时也招收了儿科学专业人才。过去3年的招生情况表明,我们的儿科方向录取分数线实际上整体超过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陈国强坦言,其实,招收的学生也不是很多,如今每年都保持在30人左右。他认为,如果儿科学整体环境不改变,那么,虽然招收了30个学生,但每年这些学生中是不是100%会去从事儿科学,他也不敢判断。据了解,由于临床专业学制是5年。因此,目前并没有毕业生。但是,从与学生的接触中,他深信,今天的青年人中,敬畏生命,乐于奉献者还是处于绝对主流地位的。    

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陈国强指出,现在每年坚持30个招生名额,但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儿科需求,尤其是在“全面二孩”启动以后。“我觉得,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既要着眼于眼前,更要着眼于长远。我们现在在想‘十三五’的时候,也应该想想‘十四五’、‘十五五’的上海,为了达到那时的上海,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前瞻规划、顶层设计。”    

陈国强自信地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招收儿科其实是有条件、有优势的。“我们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又有以儿科为主体的综合医院新华医院,还有上海市儿童医院,这些都是我们的附属医院。所以,我们有很强的儿科医生培养的师资体系。”据透露,目前每届30个学生,三个医院都“”着要培养。    

对于未来有没有进一步扩大招生的计划,陈国强坦率地说,他当然乐意,“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因为有三个附属儿童相关的医院,扩招并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但是,医学院现有的空间非常小,难以招收更多学生。政府给医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也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做法。我们难以为了招收儿科医生而降低教学质量,这也是得不偿失、目光短视的行为。“所以,归根结底,政府部门一方面从近期来看要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改善儿童医院的条件,从长远看,还是要加大对医学院的支持力度。”陈国强表示,上海并不仅仅缺儿科医生,其他医生也是缺乏的。加大医学院的投入,改善医学院的办学条件,应该成为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这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源头。    

上海提出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广大市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小康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健康,要健康的话必须要有维护人类健康的‘保护神’,这个‘保护神’一个是我们治病的医生,另一个就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那批医生。预防和治疗,提升这两支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将起重要作用。”陈国强说道。    

■调查

有医院10年招不到新儿科医生

韩正书记对于“儿科医生”的关注让不少医学界的政协委员备受鼓舞。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特需诊疗中心主任、儿科教研室副主任周蓓华昨天向记者表示,目前儿科医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综合性医院的儿科不断萎缩,儿科医生辞职多,招不到新人。  

周蓓华表示,儿科问题由来已久,只是今年二胎政策出台,所以大家关注得更多一点。“上海3个专科医院,新华医院的儿科这几年不断在扩大,新的大楼造起来,床位数也不断在扩大,但是病人就医拥挤的现象并没有改善。”她表示,二孩政策开放了让孩子数量增加,家长越来越奢侈化养育导致小孩看病的次数也增加了。此外,外地来就医的儿童也不少。而儿童就医几乎集中在几家三甲医院。    

她再经过调查发现,上海的二、三级医院的儿科萎缩现象严重。调查发现,很多医院这5-10年都没有招到过一个新的医生。“有一个医生说,病人带孩子来看病,说我儿子是你看的病,带孙子来看病时你还在上夜班,二三十年过去了也没变。”今年第九人民医院小儿科要关闭,调查下来,不是医院想要关闭,而是实在开不下去了,儿科医生都辞职了,没人能做。    

在对10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的调查发现,240多名儿科医生中,这5年里离开的有40几名,占到约20%多,而新进来的人很少。“有一家医院,儿科临床医生平均年龄42岁;医院唯一的一名儿科医生已经66岁,虽然退休了,还在留用。”周蓓华说。    

去冬今春,申城甲型H1N1流感毒株发生变异,传播性有所增强,儿童病例猛增,本市四家儿童专科医疗机构门急诊爆棚,医生护士不堪重负。以2016年元旦为例,三天节假日期间,四大儿科特色医院共接诊患儿4.7万余人次,儿科门诊爆棚情况已持续近两个月,数据显示,儿科医院日均门诊量达8000人左右,儿童医学中心达6100人左右,新华医院儿内科3000人左右,儿童医院两个院区共计7500余人。    

■对策

以全科医师填补人才缺口 建立联合体带动儿科发展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李芸提交了一份《关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亟待加强儿科力量的建议》的提案,希望得到相关部门关注。  

李芸认为,儿科疾病的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风险高。孩子不会描述自己的症状,又称“哑科”。儿科医生严重紧缺,首先是培养不足。其二,儿科药物剂量小、经济收益少,儿科医生收入比其他科室低,加上儿科医生风险高,导致近些年人才流失较多。其三,在职称晋升方面,儿科人才晋升机会、职称评定等也与成人科室有一定差距,不少儿科医生担忧职业前景。    

李芸建议,加大规范培养儿科医生力度,鼓励全科医师加强儿科知识的培训,不失为填补现有人才缺口的适宜之计。    

她还建议,鼓励儿科发展,提高儿科医生待遇。例如,针对儿科诊疗项目,物价部门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定价,提高诊疗费用;参考公共卫生人员标准,设立儿科“人头费”,改善儿科收入待遇。此外,职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可考虑向儿科倾斜。    

市政协委员周蓓华表示,加强儿科建设,近期要做的还是加强综合性儿科医院的建设。周蓓华说,医学院发展儿科系的专业很重要,而目前最关键还是怎么来稳定现有的医生。目前,本市正在依托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在全市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体或是儿科联合团队,由强带弱,提供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平台、延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的和横向的联合,使儿童的分级诊疗管理,上下联动机制能够形成。从复旦儿科的联合体运行来看,人力培训的同质化可以通过联合体发展人员总体配置以及平时工作的轮转纳入统一的轨道,对于医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发展可以提供比较好的空间。此外,原来的薪酬分配体系也有可能得到调整,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的薪酬水平有望提高。    

周蓓华表示,希望今后民营医院、外资医院也可以铺开儿科建设,同时也要多多宣传儿科知识,让家长熟悉养育知识,做到真正的合理就医。    

来源:《青年报》 2016.01.26 第A04版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原文: 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讲述恢复“儿科学”招生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