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上海交大附属胸科医院刘旭:房颤危害要重视[图]

09.12.2015  10:48

当人们一开始有房颤的时候,往往不重视它,因为发作的时候比较难受,但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而且普通民众对于房颤的危害性并不太了解,它并不像某些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房颤只能说是一个‘温柔杀手’,它的危害是一点点加剧的,慢慢地来损害你的健康。这种常见疾病,可导致中风,心功能减退,以及生活质量下降。”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旭和房颤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他深知这一疾病的危害。自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开展房颤的导管消融起,他所带领的胸科医院团队共为一万五千余例房颤患者成功进行了导管消融治疗,其数量居全国第一。  

这是一个微创手术

采访的当天正是上海气温骤降,人们都把自己裹进了厚厚的羽绒服中,刘旭却身着短袖,是深绿色的手术服。这一天,他有十几台手术,一整天的时光,基本上都耗在手术室了。  

刘旭的专长是房颤导管消融术,所谓的房颤,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也就是说心脏跳的节律、频率都不正常了。它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1%。自刘旭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开展房颤的导管消融起,他所带领的胸科医院团队共为一万五千余例房颤患者成功进行了导管消融治疗,其数量居全国第一。  

很多人听到要做手术就会觉得有顾虑,会担心害怕有什么风险,其实消融手术是一个微创手术,术中会出现生命危险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接受采访的房间墙上有一个大屏幕,上面实时播放着手术内手术的情况,刘旭走到屏幕前,指着一个活动的黑影解释说:“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就是通过静脉穿刺的方法,送进一根直径只有3—4毫米的管子(心导管),进入心脏房颤的病灶部位,消融和祛除房颤病灶。你所看到的这个活动的黑影,正是在清除病灶。等到清除完毕之后,再把这根心导管从穿刺的部位撤出体外,进行局部止血。体外是看不到任何疤痕的,整个手术时间只有一到一个半小时,患者的痛苦并不大。”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患者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为了消解患者的担心和顾虑,在手术前,刘旭都会耐心地告知患者:“等会在手术中有任何的痛苦和难受,你都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会马上来处理这个问题。”患者在消融手术中较常表达的不舒服是感到一种烧灼感,就像是一下子喝下一杯开水的感觉。这时刘旭就会解释说:“对,在这个特定的部位会有这种感觉,它会持续一两分钟,很快就会过去的,你稍微忍耐一下。”人的恐惧往往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确定,当刘旭这样解释了之后,患者一般都会安定下来。  

刘旭说:“我要好好把消融手术的原理和步骤介绍清楚,可以让大家有更多了解,打消对手术的顾虑。”在临床工作中,刘旭常常碰到一些患者,在三四年前因为房颤来就诊时,由于害怕疼痛,害怕手术而只是采用了药物治疗,可是后来房颤发作得越来越厉害,只能再次到刘旭处来就诊,只是这时疾病已经变得更为严重了,手术难度也加大了。  

能有机会做手术还是好的,采访的前两天,是刘旭的门诊时间,来了一对老年夫妇,老太太是拄着拐棍来的,她在不久前中风了。“当人们一开始有房颤的时候,往往不重视它,因为发作的时候比较难受,但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而且普通民众对于房颤的危害性并不太了解,它并不像某些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这种在电影电视里时有表现。房颤只能说是一个‘温柔杀手’,它的危害是一点点加剧的,慢慢地来损害你的健康。这种常见疾病,可导致中风,心功能减退,以及生活质量下降。我碰到不少患者是在中风了之后,迫切地想要来进行治疗,但中风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此时再来治疗房颤,意义不大,所以我很坦诚地向那对老夫妻说明了情况。其实要知道,如果她早点来,完全有机会治好房颤,中风也可能不会发作,我真的为她感到非常惋惜。”  

有一种新方法,你要不要试试

发起来很难受,忍忍就过去了。”拖延治疗的患者会对刘旭表达当时的心态。房颤发作的时候确实能忍过去,而且有的时候患者发现忍了几次之后,症状减轻了,他们会侥幸地以为房颤好转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房颤患者在阵发性阶段,发病时心跳一会快,一会慢,症状十分明显。当这些患者的房颤从阵发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时,因患者对这个情况的长期耐受和持续性房颤时心跳相对缓慢,所以患者自己感觉好了,但其实当阵发房颤转为持续性房房颤时,说明病情加重,更需要及时治疗。”刘旭在临床中碰到不少令他感到惋惜的拖延病情的病例,不过他也欣喜地看到,随着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方式。  

1992年,刘旭研究生毕业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在从医的二十多年时间内,他亲历了房颤治疗的变化和发展。  

1990年代初,我们对于房颤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患者来看病,我们只能说,这个病啊,只能靠药物来控制一下。”药物控制的效果怎么样呢?“有一次一个患者在我们这里治疗,服用药物后心脏跳动恢复正常了,可仅仅是从医院的六楼走到四楼,房颤又发作了,这真的是令人感到很尴尬的事情。”刘旭回忆着往事,说当时作为医生一直感到很苦恼,因为并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根治房颤。年轻医生想要治病救人的激情在现实面前碰到了阻碍,“当时就有一种很想干活,想找活干,但却不知道从何干起的苦恼感。”刘旭回忆当时的感受。  

1998年,刘旭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在大会上,他听到一位国外专家提到:射频消融术有希望根治房颤。这一技术在当时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国外一些专家已经在开始尝试操作了。刘旭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兴奋,他觉得房颤有了治疗突破口,可以进行尝试。  

那时的刘旭才30岁出头,回国之后,他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了房颤消融治疗的研究和实践中,那是一种“有发现了,有活干了”的兴奋感。  

刘旭一直记得,他在1998年10月,完成了第一例房颤消融手术。最初要说服患者采用新方法来治疗房颤是要颇费一番功夫的,毕竟这是一项新技术,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刘旭在看门诊的时候会耐心地和患者沟通:这个疾病,目前没有药物能进行根治治疗,现在有一个新方法,是不是要尝试一下?新方法虽然是手术,但是采用微创的方式,不会对人体造成创伤,这是以极小的成本来进行根治治疗。当然,会有很多有顾虑的患者拒绝,但也有人同意了,刘旭说他很感谢这第一批的患者,让他和同伴们积累了经验。  

前几个月,有一个患者因为冠心病来看刘旭的门诊,他问刘旭:“刘医生,你还记得我吗?”刘旭一看,这就是他十多年前的病人,就是最早一批接受消融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我记得他的,当时他一直在炒股票,可是房颤发作得很频繁,有好几次都在证券所晕倒了。由于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他决定让我给他用新方法进行治疗,后来效果很好,过了十多年,我才第一次见到他(指没有复发来就诊),而且看的并不是房颤而是冠心病。”  

我就像在爬一座很高的山

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在国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刘旭亲历并见证了这一发展过程,并带领团队连续9年举办上海国际房颤论坛,今年的会议将在12月11日—12日举行。  

在这十多年间,刘旭的感觉就像是在不断地登山。“消融手术就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要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做复杂的工作,对我们的技术要求很高。最初,我们对技术操作并不熟练,所以我们努力练习,把技术练得炉火纯青。”不过即使手术技术已经驾轻就熟了,对刘旭等人来说,始终还有一个技术瓶颈无法克服。“当时阵发性房颤才有手术适应症,对持续性房颤,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手术。”  

为了克服这个技术瓶颈,刘旭又开始拼命找活干了,他查找了大量文献资料。当时国际上对于持续性房颤的治疗也有困惑,由于病灶多,消融手术无法全面清除病灶,患者很容易复发。后来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之后,刘旭感到有了一个很大的技术突破。2007年,他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提到:“我有信心地讲,在不久的将来,持续性房颤也将成为过去式。”回忆起这一段经历,刘旭笑着说:“那时真是无知者无畏,敢说这样的话。后来现实很快给了我一个打击,病人还是很容易复发,有的术后在病房内就复发了,我才知道,持续性房颤治疗就像一座很高的山,我那时只是爬到了一个小山坡而已。后来我一直把攻克持续性房颤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2012年,由于不断地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我意识到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治疗,这时就有了质的突破,现在我已经很有信心地说,持续性房颤治疗的技术成熟时代已经来到了。”  

刘旭 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5万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5000例(万);连续8年房颤导管消融数量居亚太地区首位和世界前列。  

来源:《新闻晨报》 2015.12.08 第B09版 健康周刊  

原文: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