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海交大:让“三创精神”成为一种习惯[图]
从上海交通大学校园里走出的“饿了么”网站,最近又获得3.5亿美元的融资。网站负责人说,盈利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500万元人民币--因为不少创业的年轻人,正是在校园里种下了第一颗创业的种子。
在上海交大,有一种校园文化叫“三创精神”--创业、创造、创新。历经30多年,尤其是最近16年的发展,交大的创业教育从最初的科创中心,发展到创业学院、创业课堂、创业沙龙、定期举行的创业电梯演讲、创业交流营等系列,并由此孵化培育出一大批由学生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和知识服务企业,其中包括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昂立教育集团、博雅书店、携程旅行网、东方财富网、TP-Link、酷派宇龙通信公司、大众点评网等。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让创业、创造、创新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校园里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希望做的事。
将创业课列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率先将创业课列入通识核心课程的高校,至今已有近10年历史。
1999年,交大的3名学生创立全市第一个以科研成果入股的大学生企业,对大学生们的创业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科创中心由此成立,连续16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
为了让创业精神辐射到整个校园,从2005年开始,交大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能力教育体系,推动创业教育进入第一课堂。学校根据斯坦福大学的“StartX”创业教育模式,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创业实验室和工作室,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在此进行初步尝试。随后陆续投入2亿元人民币,建成了十大创业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
交大开设的“创新创业大课堂”通识课,是规模最大、最受学生欢迎的通识核心课程,累计选修已逾万人次。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新了大班讲座、小班辅导、模拟操练等教学形式,请来了包括柳传志、王志东等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等为主讲人,倡导并弘扬创新精神,不仅点燃了交大学生心中的创业热情,更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高和加强了他们的创业能力。
创业学院和“三创”联谊会成学校第二课堂
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如今已在交大逐渐成形,并形成了创业沙龙、电梯演讲、海峡两岸创业交流营、“上海交大-江苏江阴创新创业周”等品牌。
当创业行为在校园里越来越多,交大又开始着眼创业素质教育。
2010年6月,交大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的第一所创业学院,探索“一体两翼”的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创业教育、训练、孵化链。
创业学院采用无形学院的方式,在新生入校后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进而实现创业意向学生、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有效集聚,推动更多有潜力的大学生成为未来企业家,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变成现实企业。
交大的30多位创业成功者还自发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创造、创新”联谊会,通过各种沙龙、论坛等指导后辈创业之路,目前已孵化出智慧菜篮子、看客文化、智慧物流箱、拉玛特票务等多个初具规模的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也一直是交大关注的焦点。学校建立的“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每年开展“2+X”研究--“2”为两条研究主线:分别是“创业案例跟踪研究”和“创业园(科技园)综合诊断”;“X”为每年公开向社会招标或定向委托部分短期课题,例如“创业者的压力管理”、“创业效能与评价”等等。而研究成果则向所有的创业企业公开。
打造中国高校硅谷,给学生更多创业的成功机会
营造大学生创业文化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更多创业成功的机会。为此,交大正致力于打通大学生创业的成长链。
据了解,交大目前正在闵行区支持下建立中国高校的“硅谷”。作为教育部大学生创业训练配套计划,学校还将和闵行共同出资作为苗圃资金,只要是交大的学生和校友,都可以申请5000元至2万元的苗圃基金。这些“苗圃项目”,学校不占股份,也不用学分、毕业等来限制最终成效。
交大还计划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上海西南片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进行区域协同评审,“希望能够组建跨校的创业团队,也希望将'三创精神'辐射更多的大学生群体”。目前,交大自己设立的“天使基金”已经扶持了150多个创业计划,资助了60多个创业团队,累计金额达到1400多万元。
据悉,交大还将和地方政府共建创业生态园--由上海交大创业学院在3年内凝聚800到1000位国内外创业者,这一规划成功后,将建成环交大的创业生态园和创业加速器。
来源:《文汇报》 2015.02.10 第07版 科教卫
原文: 上海交大营造创业、创造、创新校园文化 让“三创精神”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