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上海交大联姻社会资本孵化出“全球唯一”企业[图]

07.06.2017  22:22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第二代高温超导成套生产线将在科交会上重点展示。

东海之滨、黄浦江畔,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林立。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围绕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悄然上演一场全球行业的“弯道超车”。不远处上海交通大学校园中,双方共建的上海超导联合研究院正紧锣密鼓地攻关研发最新技术,然后无缝对接地搬到公司去实践运用,向世界级难题发起冲刺。    

不久之后,这一幕将与惠州发生紧密联系。    

再过10多天,集聚近300高校的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将在惠州举行。上海交大科研团队与上海超导公司联手打造的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及其成套生产线将在会上进行重点展示。而这一全球领先的技术,今后也将在惠州的大科学装置中得以应用。    

从“纸上成果”变“真金白银”,这项“高大上”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其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提供什么经验借鉴,未来相关技术在惠州和广东有何应用前景?在南方报业科交会全媒体报道小组赴全国采访的第一站,记者从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线发回报道。    

校企深度合作孵化出“全球唯一

高温超导技术被称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电工技术,而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作为全球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电力能源、高端医疗设备、国防、交通和大科学装置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1根超导电缆就可以顶上10根传统电缆,而且还高效节能、轻巧、省空间,优势多多。”谈及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洪智勇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据介绍,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供应企业目前全球只有10家左右,上海超导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更引人关注的,它还是全球唯一一家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生产线对外销售的企业。    

这样一个行业“独角兽”是如何炼成的?还要从该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的双重身份说起。    

在企业,洪智勇是副总裁;在校园,他还有另外一个头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他是上海超导众多“双跨”人员之一。而该公司背后“”着的正是上海交大这棵“科研大树”。    

如今,这个已在该校传为产学研佳话的故事,还得回溯至10年前。早在2007年,上海交大就开始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研发,2010年该校物理系教授李贻杰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一整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现国内新突破。    

这样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如何从实验室样品向量产“华丽转身”?创办一家专门的企业成为研发团队勾对了的选项。    

洪智勇告诉记者,就在该项目研发期间,准备进行高科技转型的赣商集团到上海交大挑选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进行投资,随后第二代高温超导被“相中”。    

在学校与投资人磋商洽谈之后,最终赣商集团以出资捐建5万多平方米教学大楼的方式,“买断”李贻杰等人的职务发明专利。就这样,2011年上海超导公司成立了。这个来自高校的科研成果也正式朝着市场化运作进击。    

现在看来,当时学校的决定是对的,企业捐建的大楼建好了,上海超导公司生产的装备也在卖钱了。”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表示,正是由于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新模式,而没有让第二代高温超导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影响。    

产业化导向考核 不以论文论英雄

尽管上海交大在上海超导中没有股份了,但脱胎于学校的这家公司并没有断掉与母体的“脐带”联系。    

刘燕刚告诉记者,上海超导公司在研发团队上与学校紧密联系,通过设立超导联合研究院、人才基金、大型设备共享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    

早在2013年,双方就合作成立了上海超导联合研究院。这个机构也有双重身份,不仅是上海交大的二级学院,也是上海超导公司的研发中心。其运作模式上同样较为特殊,其基础设施和日常运行由上海超导公司出资,在研究院产生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学校在场地、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研究院以产业化为导向,科研团队在公司的需求指引下开展研究,相当于‘命题作文’。”洪智勇介绍,研究院团队与公司团队的利益共同、目标相同,只是分工不同,导向的一致使研究院直接为公司的技术需求服务。而学校制定的考核晋升体系也有另外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则,而不是看发论文多少这种传统方式。目前,该研究院有老师近10人、学生30-40人。    

正是由于研究院整体研发目标与公司、产业的需求贴近,在公司与学校之间搭建起了一座产学研桥梁,借此把高校科研很快转向示范应用。”洪智勇如是说。    

对于上海超导公司来说,背靠高校最大的好处还在于高效整合科研力量。    

洪智勇表示,超导行业属于跨学科,涉及材料、物理、电气、机械、低温、真空等多个专业,任何一个企业自己建研究部,可能都无法涵盖这么多科学。而上海交大在学科上非常全面,借助设在校内的超导研究院这个出口,触角可伸到任何一个有需要的学科里去。例如,可通过超导研究院的经费来立项目,引入学校其他科研力量在一段时间内加入到研究院的工作中来。    

正是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之下,上海交大联合上海超导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生产线,并成功运用于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钇钡铜氧)的稳定量产,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生产核心装备与生产工艺的自主化与产业化,成为中国自主开发的“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产品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支持也成为重要一环。洪智勇透露,该公司申报到的政府扶持资金总共加起来有几千万元。“对于前期投入巨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只有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眼下,该公司努力瞄准建成一家“中国创造”的世界级企业。    

惠州等珠三角城市可望集聚国内行业优势力量

即将在惠州举行的中国科交会,将成为第二代高温超导技术和生产设备展示的重要平台。    

洪智勇说,希望通过这次科交会上与全国有意于投入到新材料领域的企业和投资方进行深度合作。“如果有投资方或者制造业企业加入,我们愿意一起合作,在惠州办一个超导材料生产企业。投资方出资,我们制造装备生产线,然后在惠州生产,大家一起合作找市场。”    

这样的期待,源于惠州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超导研究方面珠三角基础较弱,但是珠三角的市场需求最高,珠三角有集聚和整合的力量,很多技术也是率先到广东来应用。”洪智勇介绍,随着需求牵引,包括惠州在内的珠三角城市非常有希望集聚国内做超导的最优势力量。    

他说,随着在电力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广东今后5年有望成为我国超导新型设备的试验田。“以后在广东可能看到一些大型超导的设备的试验场以及一些集中的示范工程展示,这样的规模在全球超导示范领域都将是顶级的。”    

除了电力领域,超导磁体是许多高端医疗装备如磁共振成像、重离子加速器癌症治疗系统的核心部件。特别是随着两大科学装置以及相关项目落户惠州,未来上海研发的全球领先超导技术也有望在惠州以及广东率先落地应用。    

洪智勇透露,惠州正在建设的重离子加速器项目将应用大量超导磁体。“目前第一个超导磁体的样机,我们已经和中科院合作在做了,以后要用在惠州的这个项目上。”    

我们非常看好惠州的市场前景。”他说,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把技术辐射出去,惠州在发展重离子治疗癌症所需的人才、技术、配套服务等方面有很多的优势。随着材料和制造成本的逐渐降低,未来前景广阔。“通过运用更好的超导材料,把设备进行轻量化、小型化、低成本化,将来可以让这种比较高端的设备,成为某些癌症的日常治疗手段。”    

对话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洪智勇

非常看好惠州

重离子应用行业发展

南方日报:惠州以及广东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很强,您对于这次中国科交会在这里办有何期待?    

洪智勇:这次中国科交会在惠州举办是非常好的。广东珠三角是产业应用的集散地。以超导行业为例,很多大的示范工程,包括电力的应用、大科学装置的应用,都是在广东进行。这几年,全国的科研优势力量都汇聚到广东来,因为大家要围绕着市场需求和示范应用所在地来进行工作。    

跨越产学鸿沟,广东可以发挥产业集聚、产业引领的作用,把超导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各种企业,通过市场和示范应用的带动,聚集到广东来,包括上游做研发的高校、做材料生产的企业,做系统集成的制造型企业以及低温、制冷、真空等系列配套设备。    

做成一个大的项目,需要集聚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优势力量。在这方面,市场的角色是最重要的,广东有这样的条件。如果发挥市场的作用,能够把国内的优势力量统一起来,在广东进行示范应用。示范成功之后,又可发挥广东的资本优势,对有价值的产品就地产业化,就地孕育新的企业。未来,可以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聚集到珠三角地区来,为这个产业服务。    

南方日报:随着两大科学装置的落户,惠州也将发展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您认为未来超导材料在惠州的应用前景如何?    

洪智勇:我们对惠州有非常好的感情,因为超导行业有一个标志性事情,就是重离子相关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确定落户惠州。同时,惠州在重离子加速器治疗癌症方面也将开展先行先试。我非常看好重离子应用这个行业。    

我们公司的超导材料已经供应到将运用于惠州大科学装置的先期示范磁体中,我们已开始和中科院在做这个磁体。希望今后超导材料能够与惠州当地发展和示范工程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惠州能够集聚这样一个重要的产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愿意在惠州做一些能够对这个产业有贡献的事情。    

来源:《南方日报》 2017.06.07 第HC01版 惠州观察    

原文: 世界领先超导技术 有望率先在惠州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