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抢占创新先机,上海该如何布局

16.06.2015  11:32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高度重视前沿信息技术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以及上海未来打造全球城市的重要性,提出“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发展,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大数据”如何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上海如何向智慧城市迈进?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 

抓住未来城市发展突破点

解放新论:《意见》中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怎么解读这种重要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科创中心是一种怎样的机遇? 

张杰:与60多年前的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140多年前的电力与运输技术,230多年前的蒸汽机与机械技术给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类似,互联网、大数据等作为一种通用目的的技术,正在迅速扩散并融入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十一五”期间,上海就根据国家战略,提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战略定位,自贸区建设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定位。目前上海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下一个阶段发展的一个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运用互联网对各行各业进行再造,将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环境等要素充分聚集、合理布局,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大量涌现,推动上海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这些为中国和上海争取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策源地,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革奠定了基础,也赋予了期望。在此意义上,“互联网+”不仅为中国转型发展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也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造了重大战略机遇。《意见》中多次提到“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反映出上海从战略高度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未来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视。 

上海建科技创新中心,不能简单复制欧美经验,而必须从中国和上海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抓住“弯道超车”的机遇。这就要准确研判未来“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发展的突破点已不在于单点、单线产业发展带来的递增效应,而在于“互联网+”思维下调整与重构产业配置模式形成的倍增效应; 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产能不足,而是产能的合理分配;科技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也不仅在于提高生产活动效率,更重要的是,将生产活动以全新的形式进行组合,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型。 

大数据好比“未来的新石油

解放新论:此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一次专题辅导报告上提出一个判断——“数据将是极为重要的资源”。也有预测,到2020年,中国数据总量将达到8.4ZB,占全球总量的24%,变成全世界最大的数据资源国。而数据资源又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政府掌握80%的数据信息资源。这些数据资源包括什么?如此庞大的数据资源如何融入科创中心建设? 

张杰: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政府就将大数据视为“未来的新石油”。数据资源蕴含于城市运行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商业零售数据、医疗数据、金融数据、城市运行和管理数据、工业产业生产运营数据等,这些数据正在大量积累且用途非常广泛。比如说,零售大数据可以预测用户的消费行为,为精准制造和营销提供支撑;医疗大数据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为定制化医疗服务提供支撑;金融大数据可以识别金融欺诈;城市运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降低城市犯罪率、为市民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等。由于大数据应用可以产生巨大价值,因此可以把大数据看作是一种新的资源。与传统的矿物资源相比,大数据资源是一种不断快速增长的资源,而且与石油等资源不同,大数据不会越用越少,相反越开发使用,资源越丰富,价值也越大。 

当前,我国对大数据的作用和价值有认可,但对如何具体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即使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刚刚开始,大数据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人才供给极其不足。这也就意味着,对中国包括上海而言,未来将面对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窗口期的重要战略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如何布局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这至少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如未来十年,政府需要与运营商及各类资本共同投入,超前布局,全面覆盖并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提升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优化互联网网络结构,加速催化科技创新,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抢占先机。 

突破互联网基础设施瓶颈

解放新论:您曾提出,目前上海城市互联网基础设施还不足以完全支撑城市的发展需求,网络带宽和结构、成本、覆盖率等问题限制了城市创新和转型的能力。这里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指什么? 

张杰:“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新信息基础设施”。我们判断,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爆发期。要超前布局,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要进一步加强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目标是确保互联网带宽、质量及覆盖面,大幅度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结合对城市实现无盲区覆盖;网络带宽能够满足实时传输超清视频及大规模爆发数据应用需求; 城市分布式数据中心迭代升级发展;支持数据存储和运算能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在此基础上、有此为保障,才能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中,充分发挥“大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充分提升生产效率,构建真正意义的“互联、协同、共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 

以“智慧X”提升城市能级

解放新论:除互联网基础设施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科创中心,还应做什么?对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张杰:一是在智慧城市的计算、通信等方面做好以下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1、超大型数据中心和应用示范平台。目前上海还没有用于数据存储、计算和服务的超大型数据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主要承接计算密集型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一些企业的数据中心仅仅具备为企业内部服务及少量对外简单存储服务的能力,不足以为全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建议上海加快建设面向全市的超大型数据中心,推进大数据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全面应用。 

2、超大城市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建议建立超大城市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计划。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对超大城市系统稳定性可能冲击的研究和应对,通过实时信息采集和海量数据挖掘保障城市系统快速响应。 

3、自主信息安全技术与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和信息安全创新理论和技术,打造全新的信息安全服务模式和平台经济。 

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如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 

二是以“互联网+”提升城市能级,推进智慧X计划,如智慧工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等: 

1、智慧车间或工厂。需架构从原材料到产品、从生产到管理以及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三大集成,通过信息系统和制造设备的高度同步融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并快速建立定制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实现高效优化的生产制造。 

2、智慧交通。瞄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完备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3、智慧电网。可靠、自省、自愈、经济、兼容、集成、安全,既是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特点和模式,也是中国电网现代化的核心,是上海面向未来解决巨大的能源需求的必然选择。 

4、智慧媒体。未来媒体网络对实施“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深远意义。通过建立智能融合媒体网的技术与标准体系,形成国家媒体网络产业聚集地,培育国际一流媒体集团、消费电子企业,打造“未来媒体网络产业集群”,形成万亿级产业的拉动力,构建媒体信息服务新形态。 

三是推动智慧城市“示范体验区”建设: 

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是如何借助新一代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打通以往被孤立考虑、垂直建设的领域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在人群相对集中、固定的大型社区、高校园区等进行智慧城市“示范体验区”建设,可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目前,上海交大正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建设。从示范效应来看,“智慧校园”建设可以通过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科研、智慧实验室、智慧图书馆、智慧行政决策和服务以及智慧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能能源控制”、“智能交通示范”、“智能建筑示范”、“智能物流示范”、“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以及“智能决策、管理和服务系统”等一系列示范和体验。  

来源:《解放日报》 2015.06.16 第11版 新论 

原文: 抢占创新先机,上海该如何布局——访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