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交大扶贫重“扶智为主、全力而为”

15.10.2016  21:09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帮扶是其中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帮扶工作,近年来,该校确立了定点帮扶指导思想是“扶智为主、全力而为”,强调要立足交大特色,精准对接地方的实际需求。    

上海交大制订了“定点扶贫机制”,设立“上海交大对口帮扶专项基金”、打造“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等专有平台,从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人才与科技等方面重点扶持,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一系列扶贫工作得到广泛认可,2013年,交大被国务院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先进集体”,2016年,教育部举办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集中推选活动,上海交大帮扶项目被评为“十大典型项目”之一。    

对云南的定点帮扶形成典型经验

交大版“老人与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十一五”期间,交大孔海南教授团队牵头承担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之“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防治与生态修复(洱海)”,历经十余年见坚守苍山洱海,终于实现了“让海更清”的夙愿。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在云南科技帮扶工作的一项内容,上海交通大学与云南省的定点帮扶工作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上海交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与云南省战略合作以及对口帮扶洱源县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张杰、以及分管副校长等党政领导多次赴云南,对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项目开展交流,并深入大理州罗时江湿地工程等科研基地和重点合作企业进行专题调研,鼓励上海交大在滇服务师生“发挥专业优势、面向科技前沿,为云南和大理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上海交大农生学院教授、在洱源的挂职干部张才喜结合多年来在经济果林领域的科研经历,在滇西边境山区示范推广特色经济作物车厘子种植,并采用先进技术,实现错季化生产,有力推进车厘子产业在洱源县的健康快速发展,他也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王世平教授团队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根域限制栽培技术,为当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园、葡萄生态观光园提供成套的技术方案,并成功申报农业部科研专项“滇西边境山区葡萄错季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并将洱源、宾川等五个县作为示范县,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葡萄产业的升级换代建立新模式、树立样板。    

在上海交大“恒基金”对口帮扶专项基金支持下,一批批上海交大专家赴洱源开展调研指导,有力促进了果林建设、畜牧养殖技术、作物新品种试验、种植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为了让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上海交大建立云南(大理)研究院,成为融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产业化管理、项目引进为一体的平台。    

智力帮扶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部署,自201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学校党委在实地探访、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力而为、扶智为主”的工作原则。为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帮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立“行基金”和“梦基金”对口帮扶专项基金,分别聚焦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和资助优秀学生的帮扶项目,在大山中点亮星星之火,燃起希望之光。    

上海交大整合附属中小学、后勤保障等多部门力量,率先实行中小学教师实习实训计划,自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接收10名来自洱源县的青年骨干教师,免费到上海参加为期一学期的实习实训,至今已连续开展7期。持续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实习实训计划,正在逐步培养洱源县教育教学的“领路人”和中坚力量。70名参训教师中,来自洱源一中的李爱玲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已经选择在上海的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历。此外,有9名参训教师在洱源的教学实践中获乡级教学成果奖,4名教师被评为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名教师从一级教师成功晋升为高级教师,3名教师在教学之余,承担起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行政职责。    

此外,上海交大通过暑期短期培训、中小学校长专题培训等方式,为洱源县中、小学校培育教学管理人才200余人,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引领学校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交大以对口帮扶专项基金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分类施策,逐步形成“专项基金+行动计划”的工作模式,将定点扶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智力优势精准对接到洱源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让知识和人才成为洱源发展的“源动力”。    

精准对接,全力推进医疗卫生帮扶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与云南省具有长期的医疗帮扶合作基础,近年来,学校已经推进和完成三轮沪滇合作中“上海三甲医院对口支援云南基层医院”任务。将学校的医学学科优势和医疗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云南洱源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取得帮扶成效的关键。    

上海交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分管副校长多次赴附属医院调研,广泛听取专业意见,精心谋划医疗帮扶工作;多名校领导分别带队赴洱源,推进医疗帮扶项目开展。为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支持帮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立“心基金”医疗卫生帮扶专项基金,以“一切从心开始”为宗旨,形成“专项基金+行动计划”的工作模式,用心服务洱源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上海交大以医疗专题培训和免费救治先心病儿童为抓手,推进医疗人才队伍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三年来,“心基金”累计投入资金244万元,免费救治了20名贫困先心病儿童;在沪举办3期医疗卫生专题培训,培育150名滇西地区医院管理干部和医护骨干;选派附属医院32名医疗专家,6次赴洱源开展义诊服务和专题讲座,带教和指导洱源医务人员120余人,义务诊疗洱源群众逾600余人次。    

针对基层医院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执业医师数量较少的实际情况,上海交大通过接收洱源县医护人员到上海交大附属医院进修、开设医疗管理培训和执业医师培训等,推进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执业医师培训班的参训学员报名参加当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到66.7%,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2倍。    

对口支援宁夏大学结出丰硕成果

上海交大是教育部2001对口支援计划中确定的第一批支援高校。廿年来,交大对宁夏大学的对口支援已经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上海交大始终遵循求真务实的原则,根据两校实际找准突破口,希望通过帮扶形成受援高校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而完成由被动发展到自我壮大的转变。通过提升办学理念,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等关键领域给予提携支撑,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工作成果,也成为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上海交大率先向教育部提出“造血”的帮扶理念,并获得认可。    

通过与上海交大、新西兰梅西大学的三方合作,宁夏大学《草地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了自治区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突破;由上海交大牵头并提供技术支持,“天地网”项目通过远程教育,为上海交大和宁夏大学实现了“校际选课、承认学分、联合办学”,实现以最小成本、最大效率的资源共享,该项目获得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远程教育手段在之后的全国对口支援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通过与上海交大贺林院士团队的合作,宁夏大学生命学科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自治区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大生命科学学院王玉炯教授被评为自治区首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年,宁夏大学顺利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10.14    

原文: 上海交大扶贫重“扶智为主、全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