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交大打造精准资助基础上的个性化育人

08.12.2017  11:08

今年是国家资助新政策体系实施十周年,为进一步宣传资助政策,展现资助成效,上海交大自4月起即启动了“交大资助·让梦成真”资助主题系列活动,并举行总结表彰大会暨资助工作会议。开展资助工作以来,上海交大资助人数金额呈级数增长,交大特色“助飞计划”深入困难新生家庭送温暖。同时,上海交大丰富奖助学金种类,通过资助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全面发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政策普及和宣讲等资助宣传与资助实践活动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从2007年至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共资助学生70.90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为24.417亿元。资助学生人数从2007年的54971人次增长至2016年的93342人次,增长1.69倍。资助金额由2007年的10624.47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40872.91万元,增长3.85倍。  

交大特色“助飞计划”深入困难新生家庭送温暖

十年来,学校秉承“资助更重育人”的理念,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创新资助方式。从“以助学贷款为基本帮困渠道,以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帮困奖助学金为有效激励方式,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的有机帮困助学体系,发展成如今从“保障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伙食补贴、福利加餐)、帮扶型(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大病救助基金)、服务型(本科生勤工助学、研究生‘三助’津贴)、引导型(奖学金、助学金、励学金)”四个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资助育人体系。  

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并且提出精准资助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年,上海交大开始实施贫困地区国家专项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贫困生人数显著增多、家庭区域分布在更为边远和落后的地区,为交大资助工作全面化、精准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上海交大启动“助飞计划”,将资助工作关口前移,创新资助工作方式,成为交大资助工作的独创品牌。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组织对全体新生进行座谈,并对专项计划招生或贫困地区新生进行实地入户走访,解读资助政策,依据困难程度发放不同等级的资助礼包,帮助困难新生顺利到校报到。同时,新生家访情况将第一时间反馈到院系,作为困难生资格认定和各类资助发放的依据,真正实现精准资助。另外,新生入学后学校将组织自强自立新生训练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感恩和责任意识,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从2012以来,“助飞计划”共计组织9000余名交大师生、校友与近20000名新生进行座谈交流,入户走访近3500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爱心礼包等超过350万元,帮助其中约1200余名困难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经调研分析,“助飞计划”全体本科新生知晓率超过95%,新生参与率超过89%,家访学生占新生总人数16%,被走访新生满意率接近100%。更有意义的是,90%以上接受“助飞计划”的困难学生主动请缨回乡,成为家访志愿者,走访家乡的困难新生,进行着爱心的接力与信念的传承。  

资助促进学子全面发展,自立自强心怀感恩

上海交大根据“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以及“广覆盖,保基本,少重复,不遗漏”的奖助学金评定原则,积极倡导奖助学金评审标准多样化,努力以“生源籍贯”、“志愿服务”、“就业意愿”、“社团经历”、“专项特长”等要素为纽带,丰富奖助学金种类,还加入了 “?政基金”项目,支持学生的课余进修,通过资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上海交大组织多种类型的人物评选活动,挖掘学生典型事迹,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受助学子。他们或精于学业、成绩优异,比如何敏,以优异成绩直博,并多次发表 SCI 论文;或者专心科研,竞赛屡创佳绩,比如赵国成,拥有61项国际、国家专利,10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竞赛获奖;又或者热爱文学,注重培养艺术情怀,比如刘从浩,加入交大相声协会,致力创作、表演相声剧,为师生传递欢乐。  

十年来,上海交大在保证无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础上,强调“精神致富”,着重培养学生感恩、责任与自立自强的意识。在交大“爱立方大学生自强自立联合会”、“勤工助学能力提升计划”引导下,受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换。交大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橙子姐”程茵是首批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者,她完成学业后留校工作,从曾今的受助者成为学校资助工作负责人,陪伴着一批又一批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同学成长、成才。她说:“让贫困学子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而努力,这样的生活充实而美好”。  

站在新起点上,上海交大将继续秉承“资助更重育人”理念,在精准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资助工作,切实贯彻落实“精准资助”理念,优化网络平台、探寻大数据时代下的资助模式,并结合跟踪体系,更好地推进全方位的精准资助。  

来源:央广网 2017.12.07    

原文: 上海交大打造精准资助基础上的个性化育人 金额十年增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