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上海交大师生与话剧《雨花台》主创人员座谈

07.09.2016  21:04

9月2日和3日,原创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在上海交通大学连演两场,拉开了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巡演上海站演出大幕。演出同时,《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展》在剧场门口举办。两千多名师生观看演出和展览后深受震撼。演出结束后,上海交大师生与剧组主创人员举行座谈会,大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以烈士为榜样,把雨花英烈精神传承下去。  

交大学子:“侯绍裘烈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展》此次特别介绍了几位上海籍和在上海战斗过的雨花英烈。在展板前,许多学生驻足很久。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程光说:“有一位英烈是我们交大的学长,他叫侯绍裘。他曾经说过:‘要认定一个人不是为了一己而生,是为社会、人类而生,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而以尽此责任为乐。’这句话不仅在当时有意义,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侯绍裘1918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21年创办松江景贤女子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1927年4月被捕、牺牲。上海交大船舶海洋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丁丁看完话剧《雨花台》后又再次回到了展板前,“看了话剧,再看这些珍贵的资料和照片,感觉更立体、感受更深刻。我们的学长侯绍裘为了信仰付出了一切,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我感觉到了一种传承——把雨花英烈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  

参演学生:“真实的力量震撼人心

在座谈会上,话剧《雨花台》中恽代英的扮演者、南京市话剧团演员崔钟和上海交大师生进行了交流。“恽代英是一位让人憧憬的人物,怎样在精神层面上诠释他呢?”崔钟说,话剧《雨花台》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真实,剧中许多台词都是先烈们的原话,来自他们的书信、日记、遗言等真实史料,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烈士们真实的语言、真实的行动,本身就已经是最震撼人心的了。”  

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参加话剧《雨花台》演出的几位学生心情激荡。上海交大学生郭春江说,当自己站在舞台上,饰演走向刑场的烈士时,被那种悲壮的气氛深深打动了,“是烈士们的牺牲铸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之路,我们更加应该把握机会,加倍珍惜当前的学习条件和和平生活。”大学生陈前戴上脚镣手铐的一瞬间,就觉得自己进入了当时的场景,“其实脚镣手铐并不重,但是跟着剧组老师融入剧情,感觉到的不仅仅是脚镣手铐的重量,更是心灵的重量,有一种灵魂激荡的感觉,那是信仰的力量。我们如今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烈士家属:“舞台上的恽代英太鲜活了

话剧《雨花台》在上海交大首演当晚,恽代英烈士的儿媳刘树芬来到了现场。老人家已85岁高龄,由恽代英的两位孙女搀扶着。“感谢剧组,这部剧演得太好了,特别有过去年代的真实感。舞台上的恽代英太鲜活了,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从头哭到尾。”刘树芬十分激动地表示。  

海军某部官兵也观看了话剧《雨花台》的演出,并参加了座谈会。他们表示,这部传达正能量的艺术作品用真实打动人,用真情感染人,特别是在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舞台上的恽代英、施滉、许包野……是崇高的烈士,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教导员李永飞说,对施滉和许包野在幻梦中与各自的妻子告别那幕戏印象特别深刻,“烈士们也有家庭,有亲人、爱人,但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崇高的理想,这更加衬托出了他们对信仰的坚定。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感觉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可学、可亲、可敬。这就是话剧《雨花台》深深打动我们,真正走进我们心里的原因。”  

来源:《南京日报》 2016.09.07 第12版 文体  

原文: 上海交大师生与话剧《雨花台》主创人员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