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刘士林:城市指标体系,真正管用才行

31.12.2015  16:27

刚刚结束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指导思想,做出了战略规划。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日益加快,该如何评价和考察城市发展的综合效能,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判断,是摆在决策层面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就引申出一个重要命题——城市发展的指标化体系。  

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主要以经验与直觉判断为基本方式的传统社会研究和决策系统已不再适应,这是现代以来社会计算方法逐渐取代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哲学为方法的主要背景。中国是最大的城市化国家,城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特别是要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亟待建立起科学、客观、符合中国国情及国家战略需要的城市指标体系。  

那么如何研发出“”的城市指标体系呢?尽管影响城市指数体系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保障观念和方法的先进性,保障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不出问题。以城市群评价为例,现在的主流是以经济、交通和人口为核心,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等要素。这种过于“硬件化”的“指挥棒”,在现实中导致了我国城市群普遍走上“经济型城市群”发展道路,尽管在短期内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却导致了“物质”与“人文”的严重失衡及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我们在研究中建构了“文化型城市群”理论,设计了以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和首位比5个一级指标为基本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在过去“经济型城市群”指数体系中,长三角在我国城市群中一直居于首位,但按照文化型城市群的5个一级指数进行综合评估,长三角在2014年就落在了珠三角的后面。但这对长三角城市群改变自身发展方式是有益无害的。  

光有好的指标体系还不够,关键还要“用好”这个“”的指标体系。政府管理部门要客观对待并积极“用好”评估结果。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特别是在由政府部门牵头或资助的相关评估中,为了“面子”或“博得虚名”,经常使用修改数据、指数或权重等手段以提升名次。这完全扭曲了开展城市指数研究的本质。因为以数据为基础、以指数为框架得出的分值和名次,客观呈现了一个城市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和深层次问题。以我们对中国12个大都市的综合发展排名为例,从2009年至2012年,上海不仅名次位于广州之后,其中前三年还落后于沈阳位居第四。这猛一看不可思议,但仔细解读会发现:上海人均GDP比沈阳高,但GDP增长速度却低,沈阳最高增速为14.13%。上海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是沈阳的六到七倍。从生活质量指标中的收入房价比、生活垃圾处理率等多项指标看,上海与沈阳相比也处于劣势。而这些问题,正是上海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同时也是继续做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必须要解决的重要。  

任何指数体系都有弱点和不足,所以在重视指标的同时也不必“唯指标论”。关键是如何把“指标体系”这一城市发展的“利器”用好,使之成为政府和市民全面了解客观真实情况、正确对待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准确理解国家战略部署和主要意图的参照因素,引导城市朝着理性的目标和良性的形态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解放日报》 2015.12.30 第15版 评论  

原文: 城市指标体系,真正管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