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下雪非偶然 与地理位置、热岛效应等因素有关

23.01.2016  09:02

  如果说冬季寒潮还能让人有所期待的话,那必然就是下雪了。然而,本周雨雪寒潮的预报过程起起伏伏,但最终却让许多人感到了失望——雪怎么不来,雨夹雪怎么这么小?

  事实上,本轮雨雪没赶上超低温不是偶然,上海的高空也确实下起了大雪,而上海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近地气温相对偏高,或许这里真的有“天气结界”。

   这一周盼雪盼得好辛苦

  古语云“瑞雪兆丰年”,对于南方地区的很多人来说,冬天能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是一种幸福,倘若能看到积雪那更是一种“奢侈”了。所以,当最初中央气象台作出长江中下游一大片地区可能出现大到暴雪的预报时,一些上海网友激动地对号入座,一时间上海将下暴雪的传闻满天飞。

  但周初上海地区真正的气象预报是:雨夹雪,西部北部地区有纯雪。雨夹雪虽然夹了雨,但说不定也能下得挺壮观啊,再说西部和北部不是还有纯雪嘛。于是又一轮期待拉开帷幕。到了周三,市气象局发布了具体的雨雪寒潮预报,近30年绝对低温又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各种“防寒攻略”成为舆论热点。

  就在人们“心理抗寒”之际,周三夜晚降临。虽然杭州、南京、合肥等“邻居”城市都飘起了雪花,但对上海人来说,2016年初雪实在来得太小了,仅青浦、金山、松江等一些外围地区的居民结结实实地看到了雪花。

  随着寒潮的步步逼近,昨天杭州雪量有所增加,西湖断桥上的赏雪客流之密集,犹如黄金周长假。而上海则还在待雪中,各地区网友彼此做着通报:“陆家嘴雨”“普陀雨”“莘庄雨”“长宁雨……”而接近傍晚时分,金山地区开始下雪了,崇明地区也由雨慢慢转为雨夹雪,最后又转成了纯雪。

   空中温度是关键

  上海这次为什么雪没像其他地方一样飘飘扬扬两三天,而是雨夹雪或小雨为主,以难道是独特的“天气结界”又发挥作用了?

  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张瑞怡解释,这与上海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近地面气温较江浙稍高、近地面风向不同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多重因素有关。“基于这些考虑,此前上海中心气象台在预报结论中也强调了此次降水以雨夹雪为主”。

  众所周知,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即使是在上海,沿海东南地区的气温往往也高于内陆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而从更大的范围看,上海的近地面气温也会较江浙大部分地区稍高。城市热岛效应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正如上海此次雪更多地下在了外围郊区。

  有市民早就注意到,这次雨雪的几天,上海的气温基本都在0℃以上,反而是雨雪之后降温才剧烈开始,“如果超低温提前几天赶上了雨雪,那不是雪就大了么?

  事实上,不是它俩恰巧没遇上,而是强冷空气赶走了雨雪。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邬锐表示,雨雪天气是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的交汇所致,当冷空气过境之后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雨雪的形成条件消失,雨雪就停止了,极端低温才会出现。

  根据大气的平均情况,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越高就会越冷。这次雨雪天气虽然上海的近地面气温高于0℃,但在500米高空却是低于0℃,这也是上海中心顶部会出现积雪的原因。

   厄尔尼诺也会现极寒

  明天(24日),上海最低温仅-7℃,上海上一次1月出现如此低温还是在1985年,当时为-6℃。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及城市热岛效应,暖冬的出现几率似乎在变高,这也让此次超级寒潮的来势显得异常霸道。

  去年至今,强厄尔尼诺正在发生,有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容易发生冬季风偏弱的情况,使得中国冬季总体偏暖,而入冬的12月及新年伊始的1月初也确实偏于暖和。不过,暖冬是由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来定义的,并不代表着天天都暖,也有出现极端低温的可能。如果寒潮过后天气继续偏暖,最终平均气温仍可能达成“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