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好大学思政课,书记校长先带头

15.12.2014  14:26

  翻起校园记忆,书记和校长给大学生留下多少印象?在“大扩招”时代,不少书记校长可能只在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才得面见,多数只是校园网上亮丽却平面的形象。

  如今不少学子期盼好听的思政课,他们希望名师名教授给他们讲成长的故事,人生的哲理,更希望书记校长走进思政课教室和他们交流。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大学的书记校长喜欢在开学和毕业典礼上给学子上思政课。上好思政课,开学、毕业典礼当然也是一种好课堂。然而,书记校长如果只是来个“一头一尾”,还不足以带动其他名师名教授一起来上思政课。

  最近,上海交大学子又在课堂上见到了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继“开学第一课”走上讲台后,他再次与学生面对面,接受他们如潮般抛出的问题。他以自身在交大求学七年的经历,讲起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如何惜时如金、如饥似渴学习。他以自身转换十余份工作的经历,谈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基层建功立业。他还提到了“一二九”运动如何救亡图存,激发现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如今大学生都是“90后”、“95后”,给他们上思政课,可以说既难上、又好上。之所以“难上”,是因为他们思想很活跃,自我意识强。之所以说“好上”,是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看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有时更便于沟通和引导。

  怎么将“难上”转化为“好上”?最基本的功课,是从第一线了解当代学子的思想实际。校园中,辅导员可能了解他们,思政专业教师也可能了解他们,而书记校长了解他们吗?不尽然,因为书记校长与学生直接接触、深度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唯有走进思政课堂,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一问一答,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中,方可感知他们真实的思想,并在思想的交流中为他们解疑释惑。

  能否上好思政课,也能反映出书记校长做好思想工作的水平。大学生是“用脚投票、不留情面”的,甚至“认老师、不认课”——也就是说,谁的课让自己爱听、让自己不困,他们就去听谁的课,思政课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书记校长们其实是有优势的,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教授出身、阅历丰富、能言会道,同时对学生而言特别新鲜、特别贴近,可以增强课堂吸引力和说服力。如果书记校长上不好思政课,那你也要反思其中的原因了:是否不了解学生的思想?是否还是习惯于“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是否缺少新的思想新的知识?

  大学思政课,其实是一种全员教育体系,或者说一种核心课程组合。既有哲学理论、政治理论,也有可感可信的案例教育。书记校长各自专业背景不同,更适合使用自身案例、现身说法,更接地气。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前校长丁晓东教授,为了上好思政课,他与全校8名党政班子成员一起,在本学期统编思政教材中加入1978年入学校友的回忆录内容,以及本校老教授口述档案,甚至还以近年来校园中“身边的典范”为例,从松江大学城横渡搭救7岁落水儿童的飞行员学生,到为交通事故重伤者献出400毫升“熊猫血”的经济困难生,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思政教育故事。同学们都反映这样的思政教材有新鲜空气。

  有人说,书记校长很忙很忙,比教授们忙得多,能在开学、毕业时出席并讲话,做到“善始善终”已经不错了。的确,要求书记校长常任思政教师,显然并不现实。然而,书记校长完全可以成为客座教授,与专职思政教师搭班配对、联合备课,或带头组织更多名教授加盟,组成走班式的“教授讲师团”,跨界交融共同上好思政课。近年来,从上海交大到工程大,上海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将书记校长以及德高望重的名师名教授担纲思政课变为了长效机制,为思政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书记校长加入这支队伍中来。

来源:《解放日报》 2014.12.15 第5版

原文: 上好大学思政课,书记校长先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