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十五年 智行入上大——世界杰出青年杜聪先生的公益心声

11.12.2014  19:11

       慈善公益作为一项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事业,常常能将世界各地的慈善践行者们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成为更大的正能量,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2014年12月9日晚上6点30分,在上海大学AJ304教室中就举行了这样一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慈善公益讲座。在上海大学蒲公英同伴教育团队的盛情邀请下,香港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来到上海大学,以“从华尔街到艾滋病村——杜聪公益心路十五年”为题,为上大学子分享和传播了他和他的团队的一份热忱的慈善公益情。

       本次讲座由上海市宝山区红十字会、智行基金会以及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上海大学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承办。宝山区红十字会副研究员侯建星老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志瑞老师以及团委书记陈皇老师莅临现场,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队员以及上海大学各学院学生前来共同参与和感悟。

       可能很难想象,像杜聪先生这样一位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瑞士联合银行驻香港联席董事、法国银行副总裁的成功职场人士,如今却专注投身于公益事业,成为了一名防治艾滋病、救助艾滋遗孤的全职志愿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全场师生开始认真聆听杜先生的公益历程。中学生时代,他移民到美国旧金山,在80年代初,美国几大城市突然爆发出艾滋病,他身亲经历了熟悉的老师、朋友因患有艾滋病而死亡、恐惧和遭到歧视,当时就触动他开始非常关注艾滋病。回国工作后,他了解到中国对艾滋病的无知、封闭和歧视,之前国外生活经历使他看见了世界艾滋病的状况,因此引起了他对中国艾滋病未来状况的担忧,出于不愿让中国像美国一样被笼罩在恐怖的艾滋病阴影之下的初衷,深思后,他与好友创立了智行基金会,毅然开始了一条防艾事业的公益之路,至今已15余年。

       杜聪先生对于艾滋病的理性态度让所有人感到敬佩,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个事实,发人深省。他说:“很多人虽然在理性上知道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依旧会产生非理性的排斥。”就是这种非理性的排斥或歧视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越来越努力想去改变现状。中国的艾滋病集中在许多贫困农村,经济落后和条件不完善的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地区,这些地区需要更大的帮助。而智行基金会就是一家长期致力于对这些地区的艾滋遗孤以及其学校的软件投资的公益组织,他们积极地资助教育事业,为条件困难的艾滋遗孤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在智行基金会的努力下,他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孩子的骄傲与成就,这是杜聪先生带领着他的团队15年来创造的最欣慰的成果。

       此外,杜聪先生还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个观点,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帮助不仅是要基于经济上的帮助,更加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怀。做慈善虽然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改善一些客观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对艾滋病患者人格的尊重和用希望去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情,这才是让他们积极生活的最强大动力。在这一方面,杜聪先生也带领智行基金会做了很多工作,甚至为许多同龄的艾滋病患者牵起了红线,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美满的家庭。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远超物质帮助的精神动力将支撑起一位又一位艾滋患者的天空。

       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讲还引来了台下同学积极的提问互动,我们看到了杜聪先生和他的团队身上所体现的真挚的慈善之心,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邓志瑞也为之所动,激动地上台发表感想,表达出慈善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的美好愿景。虽然杜聪先生的上大之行匆匆结束了,但慈善之心和防艾公益事业将还在路上。蒲公英同伴教育志愿者团队将继续带领着校内校外更多的人发起更大的公益光圈,上大学子将发扬杜聪先生的公益精神,用真诚的心继续前行,将一场又一场人性光辉的盛宴一直在上大的校园里流传下去,生命不止,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