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实力派“网红”:乘风前行的跨文化使者

12.05.2016  15:20

 

编者按:当互联网的熏风激荡起文明之河的粼粼波光,一群使者正立于中华之舟,乘风前行;镌刻上外的烙印,肩负文化的使命,她们正诉说精彩的中国故事,为文明的交融而欢喜,为中国“红”的延续而欣慰——也许她们,才是新时代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实力派“网红”。

 

安然自在,畅游东西

——用语言推开文化之门

 

陈芷(Liria Chen),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2012-2015年间担任西班牙马德里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安自在(Programa SOL)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中心创始人、理事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学、对比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

伫立西望,一个酣畅挥洒阳光的国度,淘漉着百年积淀,热情洋溢,温暖明媚。悠然东行,一条恣意川流不息的河流,承载了千秋遗韵,底蕴厚重,澄澈清明。在这东西文明交汇之处,有一位语言工作者,正用鲲鹏的理想笃学弘道,用游鱼的自在处世为人。

情之所起 一往而深

“中国人也每天洗澡吗?”2002年,正在著名的墨西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陈芷,因为外国同学的这句不带恶意的疑问而感到无比震惊——21世纪的今天,西班牙语国家对中国还有这么多的误解——诸如“中国人都不讲卫生”、“中国人一辈子只洗几次澡”、“针灸是日本的文化”、“筷子是韩国的发明”……

面对这一切,惊讶之余,陈芷也绝不甘心让中华文化瑰宝被众多误解蒙蔽。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西班牙语优势和中华文化知识,在这个远离中国的国度做点什么——她主动前往各个墨西哥高校,开设数次中国文化讲座,向当地人讲述中国的地理、历史、人口和其他概况,而就是这些关于中国最基本现状的讲座,很快就登上了墨西哥的报纸。

陈芷感到很诧异。像墨西哥一样,世界上共有23个国家以西班牙作为官方语言。中国与众多西语国家官方建交已久,民间文化的沟通却如此寥寥。可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兴趣又显然如此浓厚,一些简单的讲座都能激发他们的热情。

2013年陈芷在马德路孔子学院接待曹德明校长来访(左二)

此后,她去往许多国家,先后做过百余场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每至动情之处,常有听众潸然泪下。有一次,陈芷在西班牙讲解庄子的《逍遥游》。讲座结束后,一位听众跑过来紧紧握住她的手,向她感谢说自己因讲座而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力量。那时他正面临失业,焦虑,迷茫,中国传统文化的豁达精神让他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重拾信心。后来他成功找到了工作,开始了简单却快乐的新生活,至今还与陈芷保持着联络。

也许就是从这时起,陈芷愈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一种天赋与责任:运用西班牙语这门历史悠久、发音优美的语言,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2016年陈芷在塞万提斯图书馆举办系列文学研讨会

磐石意志 高山景行

正是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陈芷开始尝试运用更多的渠道传播文化。2011年她与塞万提斯学院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汉西语言文化交流平台“思遇乐”,举办了一系列如西语角、讲座、读书会一类的线下活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她更多的机会。2013年,陈芷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西班牙语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的慕课网站,目前已有来自104个国家、共计五千余人的注册用户。

“全球1/3的人口是由讲汉语和讲西班牙语的人构成的,如果能够链接这两大族群的人,让两种千年文明交汇交融,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创举啊!”以此网站为基础,2015年,“Programa SOL安自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中心”应运而生。 “安自在”寓意为“安然自在,畅游东西”,这几个字寄托着陈芷对文化目标的希冀,也映射着她自己的性情与心境,如春雨般渗透中西文化的壁垒,润物无声。

“当你决心做一件很棒的事情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来帮助你。”说起创办和运营“安自在”的过程,陈芷充满了感恩。不论是学校、院系的领导和老师、还是她走访的各西语国家的领事馆、塞万提斯图书馆等机构,许许多多人在了解她这张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宏伟蓝图后都表示“全力支持”。

“安自在”运营团队从最初几个西语学生志愿者,到现在已经拥有众多西语专家与教师组成的顾问和编辑团队,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正一起为中国与西语世界的文化交流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完全义务地为“安自在”而忙碌着。“这是一群充满梦想的人,这是一个激励大家去完成自己梦想的团队。”陈芷这样形容他们。

有了曾经创立文化平台的经验,又满怀着激情与耐心,“安自在”很快在陈芷的构划下覆盖了网页、微信、微博、Facebook和Twitter等多条线上渠道,并在上海同步开展读书会、展览、讲座等线下活动。它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以汉西双语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公益多媒体交流平台,更得到了许多西语国家驻华使领馆与塞万提斯学院的大力支持,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与专业性。这一平台在国内西语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安自在”公众号上线不到两周粉丝便突破千人大关,仅最初的几篇推送便得到了近万名用户的阅读量。下一步,“安自在”将继续与西班牙领馆共同举办定期的文化活动,并与墨西哥领馆合作开展旅游推广项目。

当然,在运营过程中陈芷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由于网站目前还是完全自费运营,网站制作、服务器维护以及宣传推广费用,十多万元都来自陈芷自己的积蓄。“ 有人愿意用十万元去买名牌包,我却偏爱最简单的布包。一样的钱,我觉得我花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让我更能感受到快乐。只愿我们不负时光,勇敢前行。

 

 

从三国演义到武则天

——用历史闪耀文化之光

 

彭文青,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2016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博士研究课题为《三国演义》及其英译。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国家留基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赴伦敦大学学院(UCL)学习一年,期间与友人创办公益学术网站(History to the Public),担任“中国历史和文化”栏目创意编辑和撰稿人。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初听其名,初见其人,你也许会被她“文青”的外表蒙蔽。你能否猜到,自小爱读四大名著的文青,最喜欢的竟是充满英雄气概的《三国演义》。书中人物对朋友的忠义、对君王的忠诚让她尤为感慨,即便至今已经读了三十多遍,文青内心仍会被这种宏大的情感一次次打动。

当她欢喜地开始博士期间对于《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时,她并未料想到一次去英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又会给她带来一段怎样的机缘。

伦敦大学学院(UCL)是一所享有顶级学术声誉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它是伦敦大学联盟的创校学院,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这代表了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以及经济实力。校友中共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位菲尔兹奖(世界数学最高奖)获得者,不乏政治、科学、文化以及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名人,包括人工智能“AlphaGo之父” 戴密斯•哈萨比斯,“光纤之父”高锟等等。

彭文青在伦敦大学学院讲述《三国演义》英译研究 

在这样的学府里学习,文青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享受思想火花碰撞的机会。比较文学学会的系列研讨会、考古中心的学术会议、UCL的暑期学校、欧盟重要会议的志愿者,各个地方都有她活跃的身影。

在各种讲座上做了几个月的忠实听众后,她发现很少听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讲座,一方面不甘心于中华文化在这样的思想聚集之地长期缺席,一方面也想试试自己在学校培养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彭文青决定,自己要利用各种机会推广中华文化、中国历史。

于是她开始成为上台演讲的嘉宾。最初,她发现外国人对于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并不熟悉,每当别人问起她的研究方向,她总是要费劲地讲述故事里的人物性格和情节曲折。慢慢地,她学会了更有效的推介方式——将三国和英国作家Scott的历史传记、《伊利亚特》(Iliad)、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等小说作对比;外国人不知道关羽,她就形容为“God of the war”由此一来,很多外国人都能快速理解她的研究。

在一次暑期学校的讲座上,有个美国男孩站起来兴奋地向她提问,他说自己曾经玩过一个电脑游戏,叫做《三国志》。文青哭笑不得,但是转念一想,也许正是这种网络传播的方式,能让更多人更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彭文青与好友Tiia在英国剑桥校园

高山流水 陌上花开

因为兴趣广泛,彭文青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和舞蹈,也曾在上外的元旦晚会表演过傣族独舞,到英国后还在UCL春晚上表演了中国古典舞蹈。一次酒会上,她偶然结识了来自芬兰的历史系博士Tiia Sahrakorpi,她英语流利、语速极快,为人直爽热情,两人相谈甚欢。

国籍的差异没有阻碍两个年龄、爱好相近的女孩迅速成为挚友。相识不久,文青就受邀去赫尔辛基的Tiia家做客。她做的中国菜“宫爆鸡丁”让Tiia爱上了中国美食,Tiia的家人也从文青讲述的中国饮食、茶、中药文化中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青对于能向这么多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而兴奋不已。

不久,Tiia邀请文青一起创办公益类学术网站,网站核心概念是为了推广数字化人文学科发展,另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网站鼓励年轻的研究者们,在网上博客和评论文章中向更多的受众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常常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网站的目标,就是在研究者与普通人之间构建一个桥梁,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与文化。 ”彭文青主要负责“中国历史文化”栏目,并担任创意编辑和撰稿人。

彭文青非常兴奋:“这不正是推广中华文化的最好机会吗?”她欣然应允并投入其中。她和团队的来自不同学科的伙伴一起确定开办宗旨、具体栏目、角色分工、网站的图标设计等问题,平摊自费购买了服务器,一个完全由一群学生创办的网站“historytothepublic.org”就这样诞生了。

网站第一篇稿子是她写的武则天及相关电视剧的评论,文青没想到它居然很快就居于谷歌相关文章点击量榜首,并保持至今。此后她陆续写了十几篇原创文章,都是将历史故事或研究成果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让普罗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

如今,网站已经开设了很多栏目,比如书评、学术研究、时事探讨、媒体技术等等。虽然创作团队不能每天见面,但是他们会定期通过Trello和Google Doc等网络技术平台等进行文稿的审定、讨论等,效率极高。大家对待网站的每一次发布都如同工匠之于艺术品,精心雕琢,方得成果。

回到国内,彭文青边写博士论文、边找工作,也继续坚持为网站撰稿、与友人跨越时差商讨网站运营。也曾有朋友看到她如此辛苦而不解:“做这个网站有什么用呢?对你找工作和写论文又没有什么好处。”彭文青笑答:“ 人生有很多东西,可以仅仅是为兴趣和情怀而做的。有时候,纯粹的目的,反而有更好的成果。”她始终相信,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日常生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一直认为,国家培养我们出国交流和学习,不能总关在书斋里。到欧洲各国游历,一个人体验文化;参与公益学术网站的运营,让普罗大众更了解学术、了解中国。 上外的学习时光给了我更广阔的视角,我也学会用更国际化的眼光塑造自己的人生。用这种方式来体悟和传播文化,我相信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

 

 

跨越五洲的琵琶语

——用梦想谱写文化诗篇

 

邱弼君,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13级学生,现任校学生会主席、校艺术团团长,热心国际交流与艺术活动,作为核心团队成员之一在国外社交网站Facebook上创办了中国青年(China Youth)账号,作为中国高校代表之一参与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中美大学生论坛,为上外德文网提供多篇重大活动稿件。

炽热情怀 链接四海

近日,在国外火热的社交网站Facebook上,一个名为“China Youth(中国青年)”的账号格外活跃,从英语版的《友谊的小船》、毕业季的照片推送、到趣味的表情包制作……各种有创意、有意思的内容让这个账号迅速“圈粉”,引发了中外年轻人的关注。而这支账号的运营队伍,就是来自上外的三十多名师生。

邱弼君是这个团队的最初创建者之一。这是一个不仅具有语言优势、更具满腔热情的团队,他们不怕初创艰辛,只怕“中国发展很精彩”却“中国故事讲不好”;他们不怕前路挑战,只怕“中国理直气壮”却“有理讲不出”。

“习大大说, 要用海外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乐于接受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们就想通过人气颇旺的国外社交网站,有趣的人物、故事、新闻,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青年,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昂扬风貌 ”。

说起邱弼君与互联网的情缘,不能不提去年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2014年12月,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宣布邀请美国大学生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由是设立了“中美大学生共话互联网梦想”论坛,邀请中美双方大学生共同就互联网文化发展与技术革新展开交流。

来自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乔治·华盛顿、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中科大和上外等共24所中美高校大学生作为与会代表参加了大会,并组建了“中美大学生交流团”展开了为期一周的交流,邱弼君也作为上外代表之一参与了交流团。

在大会上,六位中美大学生围绕“互联网文化与传播”作主题发言。美国学生对于中国发展历史的了解和兴趣让邱弼君印象深刻。虽然中美代表们对于互联网的阐述角度各有不同,但是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增进交流合作却是共识。 “通过互联网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不正是作为多语种学习者的我们可以致力于去做的吗?”邱弼君如是说。

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中美学生代表到访上外 邱弼君担任主持 

这不是邱弼君第一次在国内参加类似的国际交流活动。2015年7月,她曾作为上海大学生代表之一,接待参与了上海市侨办举办的“优秀华裔大学文化参访团”,帮助来访海外华裔青年在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

这些活动之后,邱弼君不忘将这些素材整理成新闻稿,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上外多语种网站德语版团队—— 这是上外于 2014 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的多语种外文网站( http://global.shisu.edu.cn 21 个语言版本之一。围绕“多语种 + ”和“互联网 + ”两大支撑点,上外多语种网站鼓励中外学生运用多语言、全媒体共同讲述中国故事。 成立一年半以来,共发布21种语言各类文章2600百多篇,多次被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瑞典、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希腊等国家的媒体、驻华使领馆等转载、报道或引用。上外多语种外文网一方面引导中外学生以“原创作品的方式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请智库专家以“专栏评论”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国际传播力初显成效。

钧天广乐 不忘始终

在大学期间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出国游览,应该是很多大学生所期待的宝贵机会。对于邱弼君而言,幸运之神似乎总是眷顾于她——在校三年,她曾跟随上外艺术团游走于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智利等五个国家,在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为外国友人们献上精彩纷呈的演出,用自己的琵琶弹奏出一曲中华文化之歌。

邱弼君与上外艺术团赴海外巡演(后排右5)

虽然在演出过程中,凌晨三点赶飞机、身兼数职做演员和场务等挑战常常伴随,但每当她说起这些过往,总是兴奋无比。那一次次出访中戳中心中柔软处的话语,犹在耳畔——

在摩洛哥的大型国际论坛上与日本、印度等艺术团一起表演时,带队老师的一句“好好演,这可是为国争光啊”、在阿根廷为一所山区小学的孩子们表演中国乐器后,一脸稚嫩的孩子们用刚学的中文齐声说“谢谢”、跳古典舞的学姐在表演后感慨的那句“我觉得每一次舞动都是在传播文化”、西班牙的孔院老师说:“你们的演出就算每天如出一辙,还是会每场都吸引千人来观看的。”……每句话语,至今回忆起来依然带给她无尽感慨和暖意。

她说,走出国门后,才深深感动于外国友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着迷与期待,更感受到肩上的使命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毕业后她也许会踏上出国深造之路,但是她说, 自己还会和所有伙伴一样,坚守着一个上外人的使命,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中国梦,一条诉说中国故事的远大征程。

 

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不必在误解中沉默,难以言说悲伤或快乐;也许有一天,我们隔着种族血脉,依旧能敞开心扉、谈笑自若;也许有一天,我们将怀揣世界大同的理想,拥抱更广阔更奇妙的浩瀚五洲。也许,这便是交流与联通的意义。

谁也不知道,陈芷与她的“安自在”平台、彭文青与她们的公益学术网站、以及如邱弼君这般醉心中外文化交流的上外学子们,能将文化洪流引领至何处,将文明之土开拓到何方。但世间有一种挚爱,能超越距离的限制和文化的差异,在山川江海间勾勒出汉文化的轮廓,在黄色土地上敲打出中国红的烙印。执著的船桨摇动着心湖的涟漪,温柔的波浪终会将梦想的光洗练得愈加灿烂,愈加绵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

http://global.shisu.edu.cn

 

【后记】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下,互联网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愈加凸显,新媒体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了文化传播事业的各个层面。而上外的师生也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推动对外传播事业向前发展。他们独特的外语优势和国际视野,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默默地发挥着光和热。

 

                采访:钱俊妮

文稿:钱俊妮、黄顺达

编辑:顾忆青、钱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