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力不讨好、上升空间有限:沪儿科医生人才流失

22.03.2016  11:15

  原标题: 吵吵闹闹小儿科背后折射了什么?

图片说明:在高峰期,儿童医院里人满为患。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常鑫 摄

  据《青年报》报道,从看病的患儿人数来看,近年来本市新生儿年生育量都在20余万,较上世纪末增长一倍,这使得就诊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从“供给”的一端来看,儿科医生、妇幼保健等人员却没有随之增加,难免显得目前的儿科医生队伍有些“”了。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待遇相对较低、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儿科医生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中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现状调查

   压力大待遇差造成儿科医生人才流失

   长期高压、高强度、超负荷工作

  儿科门诊为何屡屡出现爆棚?市儿童医院门急诊管理办公室主任、儿内科主任医师李锦康说,最直接原因是季节性发病特征与空气环境因素,同时儿科医生的短缺与出生小高峰也是造成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关键。

  每当遭遇极端天气或季节转换,儿科医生就忙得不可开交,带病上阵是常态。儿科缺人,儿童医院急诊科更缺人,医院有时只能抽调住院部的医生来支援。尴尬“救援”的背后,是儿科“患多医少”的窘境,儿医超负荷工作的无奈。就诊高峰时,儿科医生抱病上班的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以儿科医院为例,医院门急诊的医护及便民的服务人员中,近1/3的人员近日都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感冒,但很少有人请假,医院的医疗力量并没有下降。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儿科任医生说,吃吃喝喝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儿科具有职业风险高、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科医务人员流失较多。

  “所谓风险大,就是帮孩子看病,难免会受很多委屈。”任医生说,“给一个孩子看病,往往有三四个家长陪着,这就不允许我们出一点错误,而孩子往往因为太小,又不会说自己哪里有问题,可能闹出误会。儿科医生受到家属的指责、辱骂成了家常便饭。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看病或将难上加难。目前还在华山医院培训的准儿科医生万柔也坦言,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双休无法保证,每周只能休息一天,所以她已经充分做好思想准备。

   当前儿科医生薪酬待遇有点低

  “孩子年龄小,医生在检查治疗、用药种类和用药量等方面都很谨慎。”任医生说,而按照现行“以药补医”的收入体制,儿科医生为医院创收少,这也是不少医院关闭儿科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目前上海已经在慢慢改变 “以药补医”的大环境,不破除医院现有的营收机制,就很难解决儿科医生薪酬待遇低的问题,也无法根治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

   上升空间有限 做这个只能靠爱

  此外,儿科医生职业上升空间有限的问题也遭人诟病。采访中,不少儿科医生表示,工作几年后,不少儿科医生都有了转行的念头,有的去了药企,有的索性去其他行业了。

  “儿科医生要成为名医相对更难,即使经过努力,做到了儿科专科医院某个科室的主任,但是他的社会地位未必有华山、中山等综合性医院某科室的副主任来得吃香。”万柔表示,而在同时,儿科医生实际上是全科医生,对其技能要求更为全面,不能像其他专科医生那样深入钻研,也不能以论文发表、职称评定来衡量水平。“做儿科医生要投入,必须有爱,比如我就无法抗拒孩子们那些可爱的脸。”万柔说。

   权宜之计

   沪上医院多管齐下分流就诊

  儿科医生数量缺口现阶段暂无法缓解,医院该如何应对?对此,沪上各大儿科医院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说,“重中之重是挖掘现有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在儿童医院门诊大厅,便民措施“易拉宝”在多处醒目位置摆放,医院推出诊前化验服务,即挂号后可提前进行血常规等化验,有效缩短了患儿因检验导致的多次往返、排队情况。这一服务可根据患儿家长自愿选择,每个患儿基本都能节约至少一刻钟。此外,在急诊候诊区,记者看到护士在叫号的同时也向家长开展健康宣教,帮助其缓解焦虑心情。

  除了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潜能,志愿者服务为缓解医务力量紧张提供帮助。新华医院医务社工部主任金钟鸣介绍,患儿就诊高峰时,医院从非医疗部门抽调员工在下班后与社会志愿者一起维持秩序、引导就诊,每个人节约几十秒就会让其他患儿就诊时间大大提前。

  与此同时,沪上众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也能在遭遇极端天气时,起到帮助医院一起缓解就诊高峰的作用。

   未来目标

   3家综合医院五年内开儿科

  为了缓解儿科医生荒的现状,沪上卫生部门正在努力着。未来五年,上海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上海未开设儿科门诊的3家三级医院都将尽快开出儿科。

  目前儿科发展已纳入卫生“十三五”规划。目前,上海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全市51家三级医院中有38家有儿科门诊,13家未开设儿科门诊的三级医院中还有3家综合医院。

  据透露,针对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城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等问题,规划着重强调,“十三五”期间,上海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应提供急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将儿科纳入家庭医生职责,提供儿科诊疗和儿童保健服务。近期,卫生部门还将依托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及新华医院,在全市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体或儿科联合团队,提升儿科诊疗质量、促进资源均衡配置,让市民能够放心到家门口看儿科。

   引导儿科医生到综合性医院

  按照新的规划不仅四家儿科专科医院要增加床位,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要增加儿科服务。对于如何引导儿科医生到综合性医院,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从复旦儿科的联合体运行来看,一个是人力培训的同质化,通过联合体发展人员总体配置以及平时工作的轮转纳入统一的轨道,对于医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比较好的空间。从卫计委的角度来说要打破原来的薪酬分配体系,把资源倾注到儿科的提升,以及提高综合医院儿科医生的薪酬水平。

  目前,基层儿科服务的广度不够,能力不够。专门开设儿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二十多家。对于基层儿童诊疗工作,邬惊雷主任表示,希望通过全科医师培训来强化他们在儿科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儿童一般的感染,气管炎、肺炎、腹泻、佝偻病以及简单的贫血等疾病诊疗。另外,提升对疾病的识别能力,比如说听到心脏杂音是不是要转诊到像新华这类医院,或者怀疑其他一些代谢遗传的问题,及时转诊。

   专家呼吁

   提高儿科医生的地位和待遇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出台一些补救措施,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儿科医生。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看来,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城市或新建儿童医院,或扩建原有医院增加儿童病床,或推行儿科分级诊疗,但目前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招不到儿科专业医护人员。同时,增加的床位和多收治的患儿又进一步加重现有人员的压力,造成人员辞职和队伍的不稳定。在她看来,培养儿科医生需要10年的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以现在的状况看,这些学生最终是否能成为儿科医师,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丁洁认为,缓解儿童医疗日益加剧的困境,根治儿科“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的关键,就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不少专家表示,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措施不仅是恢复招生,更要靠各级政府、尤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儿科的发展,对儿科医生在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医学院校应该开设独立的专业,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应该研究完善助产士职业晋升体系,定向培养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