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城隍庙,探寻手艺人

27.07.2017  13:42

2017年7月15日,“海派糖文化”社会实践团前往城隍庙寻找做糖的手艺人。这是成员们第三次前往城隍庙了。虽然前两次均因为“限制路边摊”的命令而无功而返,但这次终于顶着烈日在原来的方浜中路找到了苦苦寻觅的手艺人。

下午3点,同学们抵达了城隍庙。在一个水果摊前,大家找到了一对夫妻。原来这些做糖手艺人在夏天会做一些其他买卖,等到天凉了才会继续开始做糖葫芦。只见小摊面前来买切好的哈密瓜和西瓜的顾客络绎不绝,同学们为了不打扰到人家的生意,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提问。

通过一些提问,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这位做糖葫芦的倪师傅是安徽人,来上海十多年了。原本是做一些别的小生意,后来觉得冬天做糖葫芦这个生意还不错,就专门去北京学了做糖葫芦的手艺,来到了城隍庙。“城隍庙的生意怎么样?”同学问道。“过年的时候生意还可以,平时的话一般。”且外地人2/3,上海人呢1/3,主要客户还是景区的游客拉动生意。师傅边切着西瓜边回答道。后来师傅继续告诉大家,卖糖葫芦是很辛苦的,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先将冰糖、白糖、麦芽糖混在一起慢慢熬成糖汁,随后去批发市场买食材,然后回家清洗、串成串,,等到这些基本准备好了要摆摊了,那大概是11点了,要一直到9点才收摊。

师傅表示,由于城管管制的问题,且黄浦区为评选文明城区,也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摆摊了,“我们都是特困户”,师傅边回答实践团团员们的问题,一边从未放下手上的活。

之后这位师傅告诉同学们,旁边摊位上的那位卖手工艺品的师傅会做糖画。这对于成员们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于是大家采访完这边便往那边的古玩字画摊走去。

这位穿着白褂、微胖的陈师傅,肚脐处画着一个小小的如来佛,日头正盛,陈师傅的额头挂着大颗的汗珠,却无暇顾及,一直进进出出搬弄着自己的手工艺品。老家江苏盐城的陈师傅,来上海二十年了。和前面的倪师傅不同,这位师傅的糖画工艺是家族传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做这个。”虽然他身上有家族传承的责任,但是他本身也很喜欢这份职业,而且陈师傅还会做兔子灯,如今正在卖手工艺品,算是跟传统有长久的联系了。

讲到现在的生意状况的时候,陈师傅感叹道,现在的生意已不如2006年以前的好做了,大概是现在的小孩、年轻人已经不那么稀罕糖画了吧。 当同学们问到他最拿手的糖画图形时,陈师傅不无得意地接口道:“龙啊凤啊,把人像给画下来。小姑娘跟小伙子谈朋友的时候,我把小姑娘的人像画下来,小伙子立马付钱,五十就五十,四十就四十,一点都不含糊。”听得同学们在旁边笑。

当大家都很担心糖画手艺以后会渐渐失传,询问师傅他的孩子有没兴趣传承这份基业的时候,他表示,孩子如果喜欢的话就可以接手的,只是现在他们的兴趣都不是很大,只有在春节前后比较忙的时候才来帮忙。但同时,陈师傅宽慰道,,他还是会一直坚持做,直到再也做不动为止,虽然现在城隍庙会或或糖画的人寥寥无几,但以后总会有人传承下去的。

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海派糖文化”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任务——见到了夏日藏匿于城隍庙的做糖艺人,听到了他们的心声。实践团团员们发现,不同于上午采访获得的回答,之前对手艺人生活窘迫的担心不无道理,这份手艺的传承也确实到了比较尴尬的处境,他们一边依靠着景区生存,一边却也接受景区相应部门的管制。但是从这两位师傅忙碌的身影中,从他们对糖文化的坚持中,大家似乎更明白欲传承传统手艺,其路漫漫,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

最后实践项目团员们在方浜中路384弄,在两位手艺人的摊位中间,留下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