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三十年】“人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23.12.2014  19:39

      编者按: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校报编辑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她爱岗敬业,有正直的人品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她任劳任怨,有众人交口称赞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她就是党委宣传部的卫林老师。
      高高瘦瘦、白白净净、安安静静的卫林老师,看上去就是一位潜心于文字工作的人。每次走进党委宣传部办公室,几乎都看见她在伏案改稿,电脑页面总停留在稿件编辑或是学校官网主页新闻上。

      1980年,卫老师考入上海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大三时,她所在班级赴杭州、绍兴作社会调查。当时带队的贸易经济系主任崔德邻老师,曾教授过卫老师《商业企业管理》课程。他从卫老师交上来的作业和社会调查报告中,看出这是一位认真踏实、文笔不错的女孩。毕业时,崔德邻老师就将这位优秀的女孩推荐给了学校党委宣传部。当年不谙世事的她觉得这份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完全不对口,反而更期待去科研机构工作,未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于是,她特地去找了崔德邻老师,诉说自己的不解和彷徨。崔德邻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这份工作非常适合她,并给予她信心。“现在想起来非常感谢崔德邻老师,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懂,是他指引我走上编辑这条路!”
      如今,86岁的崔德邻老师依然健在,卫老师也时常去看望这位“引路人”。尽管崔老师已双目失明,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卫林老师的学生模样:那个扎着两只小辫子,文静又略带腼腆的女孩……

        坚守岗位 与校报共成长

      上财校报于1983年复刊,卫林老师1984年开始在校报工作,已经成为在校报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三十年栉风沐雨,卫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校报,校报的发展壮大也浸透了她的心血。
      刚进校刊编辑室时,卫老师对新闻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年轻的她坐在一群学生记者中间,不像是编辑老师,倒更像是他们的同学。为了能尽快上手,她买了很多新闻类的书籍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人大出版社的《报纸编辑学》,我读了第一遍后豁然开朗,此后每每遇到瓶颈,就会再次翻阅。如此反复,如今这本书已泛黄破旧,但我依然视如珍宝。”
      除此之外,卫老师看报时,都会去研究这些报纸的排版和写稿方式。当时报纸种类不是很多,但凡看到好的文章,她都会剪下来保存,空余的时候就温故知新。“刚开始写稿就是模仿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三十年间,身边的同仁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卫老师始终没有忘记刚进校刊编辑室时的主编崔燮均老师和编辑吴若春老师的带教指点;也没有忘记后任主编吴幼萍老师和编辑俞梅珍,在她们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办报实践经验的熏陶下,卫老师的新闻采编能力不断提升。“我把她们视作学习榜样,她们的敬业精神和干练作风每时每刻感染着我,尤其是吴幼萍老师还在政治上对我提出要求,并在2005年她退休前夕,将编辑校报第一版的重任交到了我的手中。”
      “卫林老师踏踏实实,很善于向人学习,而且淡泊名利,精神难能可贵,领导把任务交给她也非常放心。”已退休的吴幼萍老师提起卫老师也是赞不绝口。
      目前卫老师主要负责校报第一、第二两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她甘为他人作嫁衣,仔细修改每篇来稿,常常为了一个标题和一个字会反复推敲。有时因版面有限,一篇来稿从最初收到时在电脑上修改一次,到后面收到其它来稿再压缩一次,排版时因放不下再删改一次,至少要改动三次。虽然繁琐又耗时,但卫老师总是以负责的态度对待每篇来稿,尊重每个作者的劳动。
      “她体质不是很好,经常感冒发烧或是扁桃体发炎,按理说她不能太劳累,但她总是把工作放第一,常常带病上班。”王慧萍老师与卫林老师共处一个办公室,同事多年,她从未听卫老师抱怨过工作,不论领导安排什么任务,卫老师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很难想象外表羸弱的她却蕴含着那么大的能量。
      作为编辑,卫老师自己也为校报撰稿,她撰写或编辑的新闻作品常常获得中国和上海市高校校报好新闻奖。2013年9月,经济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卫老师得知后,第一时间跟经济学院取得联系,反复确认这是否是学校开先河的案例,为了使新闻更丰满,成为亮点,她还给该新闻配图,最终这篇《经济学院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先后荣获2013年度中国和上海市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三等奖。
      “卫老师认真负责,对稿件也是精益求精,但她很谦和,谈工作总是‘商量着办’的态度,我们交上去的新闻稿,在她的把关下更加严谨,因此我们学校的校报新闻经常获奖。”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陈旭东告诉记者。
      此外,卫老师积极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报道。每年的校庆都是宣传部的大事,她会与校报其他编辑一起精心策划每期校庆专刊。2007年,为赶在校庆庆典日前出版90周年校庆专刊,她连续几个晚上在家里改稿和校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该期校庆专刊一出版就供不应求,受到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的好评,不少院系和部门搞活动或校友来访,都争相领取。
      “每当接到学生记者贺电贺卡、送来的鲜花时,我除了感动,只能更加努力。”看到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校报得到师生的重视和肯定,卫老师更觉得肩上多了一份责任。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纸质媒体受到极大的冲击,校报也不例外。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校报的受众群在不断萎缩;另方面作为学校史料保存的有效载体之一,校报又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卫老师深知它的重要性,内心的隐隐忧患让她意识到要更加勤勉,不断改革创新。
      为此,卫老师和编辑部同仁加强了校报的深度报道,在内容和版式上下足了功夫,力求每一期校报都是高质量的。虽然很多学生受众转战互联网,但不少校友、离退休教职工仍时刻关注着校报,因为校报是他们与母校紧密联系的情感纽带。“报纸的兴衰我没法改变,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在校报质量和内容上花心思,如组织校报独家采写的、有别于网上新闻的文章,以吸引读者眼球;在版面编排上有所创新,力争在不遗漏重大新闻的同时多放图片,让校报更好看。”
      三十年来,从铅字排版到电脑排版,从黑白报到彩色报,从历次上海市高校校报评估中获得合格、表扬到优秀校报称号,校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校报的传承与成就,卫老师功不可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德民老师表示,“卫老师不仅有扎实的功底,还有自己坚守的信念,把职业当作人生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是的,如果不是把校报编辑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她也不会在一个岗位坚守三十年。能让她如此坚定的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校报的热爱!只有热爱,才能任劳任怨,才能无怨无悔,才能拥有这份坚贞不渝的坚持,锲而不舍的奉献!

      育人为本 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

      办报育人是卫老师坚持的理想,学生通讯社的发展与她的默默付出密不可分。对于学生通讯员,她从撰写采访提纲,到陪伴学生实地采访,再到反复修改稿件,手把手地耐心指导学生通讯员,尽量争取让学生通讯社所有投稿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表,不会因为文章短、事情小就不予刊登。而且,卫老师特别注意挖掘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了,充满了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的写稿热情,有的学生从此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此外,卫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通社记者开设新闻讲座,分析学生来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把自己多年来的写稿、编稿经验与学生分享,受到学生的欢迎。
      “卫老师很务实,她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2013年暑假,上海交通大学开办了为期半个月的传媒大讲堂,这是针对全国高校研究生的一个培训课程。卫老师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帮我争取了一个名额。真的很感谢她,作为本科生,虽然只能旁听,但我仍然学到了很多传媒知识,也确实开拓了视野。”前任学通社社长刘兴告诉记者。
      卫老师关爱学生也让学生难以忘怀。“大一下学期,我参加足球比赛摔倒导致左腿骨折,上了钢针,大二下学期动手术取出了钢针,回校的时候正处恢复期,没办法做太剧烈的运动。卫老师知道后非常关心,主动提出找个人暂时代替我的工作,让我好好休息。在我坚持可以之后,卫老师还是帮我取消了分发校报的任务,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现任学通社社长左瑭回忆道。
      “有时候我忘了取校报,她会打电话催我,然后对我絮絮叨叨说很多,但她从不严厉的批评,仅仅是把一件事说上好几遍,让我长记性,我慢慢地也能理解她那份想让学生尽快看到校报的心,”学通社副社长袁佳颖补充道,“卫老师在工作中对稿件精益求精,生活中对学生细致入微,接触久了,你就会发现卫老师的可爱。”
      学通社的锻炼让成员们获益匪浅,很多学通社成员毕业后仍然与卫老师保持着联系,将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取得的成就与她分享。“卫老师给我们安排任务从不端架子,像长辈一样亲切,稿子写得不好也不会批评我们,她会耐心地告诉我们哪里存在问题。而且,她特别会鼓励人,让我们做什么都充满了自信。” 09届经济新闻系刘歆宇同学也曾担任学通社社长,她告诉记者,在卫老师的栽培下,自己进步很大,挖掘出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潜力。“大四毕业时,卫老师给我很多就业指点。当时我申请去国外读研,她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帮我分析参考。我来香港一年半了,已读完硕士留港工作,现在还与卫老师保持着邮件联系。逢年过节,我都会给卫老师送上我的祝福,顺便汇报一下我的发展状况。卫老师每次都会给我回复,依旧鼓励我。最感动的是,她每次都会嘱咐我,在外面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说到这里,刘歆宇同学不禁有些哽咽,“很遗憾没有机会回学校去看望她,真的挺想念卫老师!”
      卫老师保存着所有学通社成员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她清楚地记得每个人的样貌,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看到学生取得成就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看到学生遇到挫折则不断鼓励他们,看到学生遇到困难则会尽力去帮助他们,每个学生在她眼里都是自己的孩子。

      与人为善 关爱同事

      卫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业绩也为自己赢得了多项荣誉,她几乎年年考核都得优,不少作品获得全国和上海市校报领域的奖项。有些校外获奖会配套有一些奖金,卫老师获奖后会拿去买礼物送给部门的每一位同事。她买的礼物都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有一年冬天,她给同事们每人买了一个暖水宝,很是贴心。“她很乐于分享,给我们每个人都送了,仔细算起来,她那点奖金都不够买礼物的,估计每一次自己还要掏腰包。”同事们打趣道。
      生活中的卫老师很朴实,勤俭持家,被同事们公认为贤妻良母。她经常自己在家烤面包、做点心,然后带到办公室与大家分享。如果恰有学生来办公室,她也会热情招待学生。
      关爱他人似乎是卫老师与生俱来的性格。办公室谁生病住院了,她都会嘘寒问暖或组织同事们去看望。校庆办主任刘志远老师曾经是党委宣传部部长,2008年5月刘志远老师的爱子突发疾病,离开了深爱着他的父母,而丧子之痛的巨大打击,也让刘志远老师的爱人身心每况愈下,目前生活已不能自理。卫老师经常与同事们去看望刘老师的爱人,并给刘老师带去鼓励。“我调任校庆办后,她依然会组织同事来看望我爱人,我很感动,都说人走茶凉,可我丝毫没有感受到,我们现在都在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的敬业、她的友善不就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么?她今天获得的成就与她勤勤恳恳、乐于奉献是分不开的。”刘志远老师跟记者如此谈道。
      春华秋实路漫漫,轻舟已过万重山。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很多人认为,编辑的工作是单调枯燥的。但在卫老师看来,作为一名终日与文字作伴、与师生到交道的校报编辑,自己的事业何尝不是一份默默地衬托着春花秋实的甜蜜事业。
      “时间过得太快,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这辈子就做了校报编辑这么一件事,但是人生做好一件事足矣,我觉得自己很幸福!”

      (供稿:胡宋萍(学)、李卫    供图:洪梅    编审:孔德民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