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匠人五年雕"桌上天坛" 10万道工序展现传统榫卯工艺

12.02.2017  11:10

  原标题:小镇匠人五年雕一座“桌上天坛

图片说明:王震华(前排左一)为参观者讲解微雕工艺

  作为北京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不仅是北京旅游的必去景点,更是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精品,造型洗练,内涵丰富。然而,你能想象祈年殿缩小81倍的样子吗?闵行区华漕镇金丰小区的王震华经过五年的尝试,终于大功告成,把祈年殿以微雕的形式,“”进了家中。

  每个零件可以拆卸

  在王震华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亲手制作的北京天坛祈年殿模型。据王震华介绍,这座模型的用材是紫光檀,高463毫米,最大直径842毫米,是祈年殿缩小81倍、底座三重台基祈谷坛缩小100倍后的效果。

  如此悬殊的比例让人为之惊叹,而更为亮眼的是,这座微缩版祈年殿不仅没有使用任何粘贴剂,每个零部件的组装和固定都是通过燕尾榫完成。据介绍,“榫卯”结构是经典工艺,它能令模型更小、更精。而这个模型所用最小燕尾槽仅有1.5毫米,每一个零件都可以拆卸再组装,每一道门都可以推开。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活动效果,必须经过10万多道工序,7108个零件。至今,还没有出现如此大的缩小比例、并且不要粘贴制作,全榫卯结构,零件不需要编号就能组装的同类模型。

  王震华拿起桌上的一道门,从门板、门框、门梁、门楣到门上的装饰横梁,一一拆卸下来摆放在桌上,一个不到指甲盖大小的门,分秒之中,竟然可以拆卸成8个小的零部件。

  工具刀都是亲手烧制

  “祈年殿是皇帝祭天的地点,有着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美好寓意。”谈起祈年殿,王震华总是滔滔不绝,今年58岁的王震华告诉记者,自己从前做过木匠、学过工程、当过机械工程师,这为完成这座模型打下了基础。王震华热爱建筑,早在1986年,他还在二炮部队时,就多次跑到天坛参观,“我去天坛看过很多次,光是门票就花了1300元,这在当时是笔很大的数目。

  虽然有早年的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但这座祈年殿的背后,却凝结了王震华五年的心血。一个小小的模型,要同时满足微型、不利用粘贴剂、灵活可拆卸等特点,在制作的过程中,王震华克服了数不清的难题。“制作模型第一步就是要画出图纸,想要画出图纸就要精确计算尺寸,但是我查过很多资料,几乎每个祈年殿资料上的精确尺寸都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头疼的问题。”众说纷纭之下,王震华最终决定就按照古人提出的“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来计算,把清华大学教授王贵祥《北京天坛》一书作为唯一参考资料。而有趣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王震华和王贵祥还取得了联系,“他鼓励我一定要做下去,做出来。

  完成图纸,接下来的就是选定材料,而仅仅这一项,就让王震华花费了8个月。因为对材料特质不熟悉,而每个材料的收缩率又不完全一样,在制作初期,经常会出现第一天做完,第二天就变形的情况,为此,王震华把材料放入冰箱、潮湿箱等多个环境中进行试验,最终选定了紫光檀。因为模型特殊,市面上不能买到,为了节约成本,王震华连每把工具刀都亲自制作。想要做出这个模型,就需要一百多把小型刀具,在烧制过程中,为了打造出顺手可用的刀具,王震经常被烫到满手是泡。

  而在制作过程中,失败更是不计其数,现在的祈年殿已经是第四代。面对失败,王震华也曾苦闷过,“我是没有师傅的,我问过很多工程师,他们都说这样的模型是不可能做出来的。”三年前,王震华还问过山西的一家大型模型厂,厂方表示,如果想要达到神似效果,只能做成高4米、直径2米、重7吨的巨型模型。

  面对困难,倔强的王震华越挫越勇。为了专心完成这个模型,王震华在青浦租了一个小房间改造成工作室,每天从家里骑电动车赶到青浦,来回2个小时车程,走进工作室就开始忘我工作,因为很少在家,小区里的很多邻居都不认识王震华,“一次和我老伴散步,邻居看见了,都来打听我是谁。”王震华笑道。

  接下来要做苏州园林

  一个完美古建筑模型,仅仅依靠图纸和精密计算的尺寸来制作是不够的。在王震华眼中,中国古典建筑之所以美,就在于意境,而模型不只是复原,更要把内涵和底蕴凸现出来。王震华拿出了自己曾经制作的第二代祈年殿模型,乍一看并无不同,但细细观赏就会发现屋檐和屋顶倾斜度的不和谐,“第二代和第四代的倾斜度只差5度,但就是这5度,丧失了美感。”在采访中,王震华不停向记者强调,“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不在于尺寸,而在于意境。

  做出祈年殿模型的王震华并不满足,目前,他正在着手做苏州园林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