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还是“范”? 民生档案解民忧

02.11.2018  14:03

2018年10月,市民张先生前来静安区档案馆查询自己小孩的独生子女证,据其反映,几年前他退休时忘了申请独生子女补贴,前几天经朋友提醒后特来调取相关档案用以补领5000块钱的独生子女津贴。当档案馆工作人员将张先生及其妻子的姓名输入检索后,发现无法查找到相关信息。考虑到可能是档案在信息化过程中,著录人员辨认错了手写签名,因而工作人员通过将夫妻双方姓名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查找,最终查到一条疑似符合的检索结果。张先生名字中的“”字,著录成了“”字、张先生前妻名字中的“”字著录成了“”字,同时“”字著录成了“”字。即张先生夫妻的姓名应该为张传X和万贵X,但档案著录的却是张付X和范宜X。

由于父母姓名有3个字对不起来,工作人员也不敢认定这份档案就是张先生的。疑似是因为“”确实有可能错认为“”字,草写的“”字也可能错认成“”字;但又不敢确定是因为“”和“”实在相差甚远,何况两人姓名总共6个字,居然有3个无法匹配。遇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可以一句查找不到就回绝当事人,但如果至此放弃的话,张先生可能会因此损失5000块钱的津贴,同时馆藏的民生档案资源又因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失去自身的价值,这使得馆方和当事人都颇感焦急。

此时,工作人员想出调取张先生的婚姻档案进行比对的办法来进行佐证,故通过民生档案全市通办平台从普陀区档案馆调到了其1981年的结婚登记记录,这份档案上夫妻姓名确实如张先生所说,一个字也没错。但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婚姻及独生子女登记都是没有身份证信息的,所以仍然无法用以佐证当事人的身份。工作人员在进一步翻阅档案内容后发现,张先生和万女士婚姻档案中单位证明附页里的单位名称,与疑似独生子女档案中记录的父母所属单位都是吻合的,备注里面的家庭住址也能对号入座,因而认定这份疑似档案确为张先生所有。后经工作人员进一步推断,当时街道登记独生子女申请时,应该是把“”字听写成了“”字(上海话中两字基本同音),从而彻底打消了疑虑。在为张先生出具相关证明的同时,工作人员还指导其前往街道计生部门,出示两份档案并说明情况,补办独生子女证后领取独生子女津贴。至此,张先生激动万分,并表示不是因为5000块钱得到了着落,而是因为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改变了其对政府部门办事难的看法,在向工作人员深鞠一躬后方才离去。

近年来,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对政府部门便民、惠民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生档案作为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和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其利用范围和利用需求都在不断扩大。为此,静安区档案馆根据进一步深化政府服务窗口改革的要求,积极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机制,挖掘民生档案馆藏资源,树立为民查档服务意识,力求真正做到馆藏资源为民所用、民生档案替民解忧。

(静安区档案局 仇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