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一所中学的“文化自信”:探源百年校史 沁润红色记忆

23.12.2017  10:27

>>>点击浏览H5:一所中学的“文化自信”:百年校史 红色记忆

  1921年11月19日,距离中共“一大”结束不到4个月,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来到上海一所中学,发表了一场题为“我们怎样改造思想”的演讲。这所学校就是浦东中学。

1907年浦东中学校门

  在浦东中学的历史上,类似的演讲还有很多,郭沫若在此做过“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演讲,美国教育家杜威来此做“公民教育”演讲,还有蔡元培、茅盾、恽代英等等。这是一所什么学校?里面的学生又是些什么人?为何名家频频造访当时地处偏远的浦东中学?

  这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陈独秀发表《我们怎样改造思想》演讲

   蜚声海内外 大师级校友云集

  这是一所曾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名校,是浦东地区的第一所中学,是近代上海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完全中学,也是一所在诸多领域都有大师级校友的学校。著名教育家董纯才曾盛赞母校浦东中学为“当年全国最好的学校”。著名校友如张闻天、钱昌照、蒋经国、蒋纬国、中国核武器之父王淦昌、中国北斗导航之父陈芳允、史学大家范文澜、罗尔纲、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居里夫人唯一中国物理学博士施士元、赵宗燠院士、唐山工学院院长顾宜孙、夏坚白院士、龚惠兴院士、诗人卞之琳、著名导演谢晋、杰出的人民教育家董纯才、教育家王艮仲、操震球、“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马识途、“中国法学第一翁”芮沐、法语泰斗何如、荣誉学部委员周定一、著名翻译家叶君健,还有董申保院士、周明镇院士等。

斑驳古朴的校史陈列馆(汪伟秋 摄)

  马识途1933年来到上海并考取浦东中学高中二年级插班生。在此求学期间,他第一次以“马质夫”的笔名撰写作品——《万县》,获奖作品被《中学生》杂志社刊出。马识途在后来的传记《风雨人生》中回忆了这段生活:“开学一上课,从用的教本看,我就知道这学校水平不低,除语文外,都是一色的美国学校用的英文教本,老师也都用英语讲授。教我们语文课的是上海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叫章铁民。他从不照教本讲,说那些出版社编教材的大半是低能儿,没有一个是文章家,他只欣赏开明书店出版的叶圣陶、夏丏尊他们编的教材,还特别向我们推荐他们编的《中学生》杂志。他鼓励我们多读名作家如鲁迅等人的作品,他说读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来。我照他说的订了一份《中学生》杂志,每期都认真读。

马识途读书时与同学合影

  有一回,《中学生》杂志刊出征文启事,马识途想一试,又怕落选,正犹豫间,浦东中学老师主动找他,要他参加竞赛。“我寄了一篇地方风光文章《万县》去,竟然入选刊出,还收入他们编的文集中。当我突然收到六元钱的稿酬汇单时,真是喜出望外,不只是为了这抵得上我一个月伙食钱的六元钱,主要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印成铅字出现在这样一份全国著名的刊物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虽然用的是‘马质夫’的笔名,可是因为注明是‘浦东中学学生’,一下在我们学校传开了,那种荣誉感比什么都尊贵。”马识途写道。

  2010年,马识途在世博会期间回到母校探望,并于2015年给浦东中学筹备中的博物馆题词。

浦东中学(汪伟秋 摄)

   播撒红色种子 优秀革命传统

  这也是一所有红色基因、革命传统的学校。浦东中学自创建至1937年间,正是国难深重、政局动荡、革命风暴迭起之际。浦东中学的校友在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新四军苏皖边区主席李一氓、青年领袖冯文彬、新四军师政治部主任王翰、右江根据地主席雷经天,还有周达明烈士、何琪烈士等。

  浦东中学第一任校长黄炎培始终积极开展抗日活动,积极办学,有一次在演讲之中,指着儿子黄大能说,“大能,你站起来听着,日本人打起来,如果你贪生怕死,投降做汉奸,日本人不杀你,我们也会杀掉你,如果你上战场牺牲了,我们全家将感到光荣。

  浦东中学也是一所充满抗争色彩的学校。

浦东中学早年校园全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浦中师生300余人参加游行示威,还组成义勇队;同年6月4日继续罢工罢市罢课,浦中有学生6人被捕。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烈士,5月30日浦中全体学生都到南京路示威游行。1926年5月在校内建立五卅国耻纪念碑,永久纪念。“九一八”之后,学校成立“浦东中学学生抗日救国会”,高中部上午上课,下午分赴浦东各地进行抗日宣传。东三省沦陷后,浦东中学高中部学生及部分初中部学生在“进步”老师的支持下,加入了赴南京的请愿行列。当年10月,浦东中学约450名学生与上海交大、复旦等大中学校学生几经周折到达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救国、收复失地。

五卅纪念碑(汪伟秋 摄)

  浦东中学校友不屈的抗战精神,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这是一份自信,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高尚思想品格和良好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熔铸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学校创办人杨斯盛铜像(汪伟秋 摄)

   创办者“毁家兴学”精神长存

  这所学校的辉煌历史与创办者杨斯盛密不可分,他是这所学校的精神源起。

  杨公斯盛,浦东蔡路人,父母早亡,十三岁时一个人到浦西从做泥水匠的小工开始,通过勤奋和敬业,到三十岁时,创办了上海滩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办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其代表作就是现在的海关大楼,优异的工程质量,使外国人折服,赢得了同行的赞誉。事业成功之后,不是独享生活,他竭力帮助同行,提携新人,支持他们独立创业;历经挫折,成立上海水木公会,从而避免了川沙帮与宁波帮的恶性竞争;随后又建立了红十字医院,解决工匠受伤医治问题;创办了通惠小学,解决工人子女就学的困难。同时,他还到处修路架桥,广做慈善。

  1904年,杨公在浦西自家别墅内创办广明小学,一年之后,成果显著,他决定创办中学。最初,朋友推荐的是静安寺旁边的黄金地段,但杨公拒绝了,他认为,那个地段距租界太近,对学生诱惑太大,不利于学生成长;而且当时浦东没有一所中学,应该为家乡教育发展出一份力,请黄炎培等重新选址,最终选在浦东六里桥。

  他捐银三十余万两,创办了浦东中学校;而留给独生儿子杨鑫,只是一套房,而且规定不得变卖。正如他在“捐产兴学啓”中所言,“值此国步艰危,不可终日,听名人谈论,必以兴教育为救国第一义,私念仆亦国民也,此区区家产,与其传之子孙,使贤者损之,愚者增累,何以移以兴学,完我国民之义务,且使子孙幸被泽焉。

  1907年3月8日,浦东中学正式开学;3月21日,杨公亲自颁布“勤朴”校训,他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勤于学习,勤于锻炼;“”,学生要俭朴,更要专注,“于学问,于实业,心无旁骛,专注”。

浦东中学校训“勤朴”(汪伟秋 摄)

  次年5月29日,杨公因操劳过度过世,临终前,他立下遗嘱,规定家人不得干预校务,念念不忘的是“黑板还需要改进”。浦东中学能够有后来的成就,因为这所中学具有杨斯盛身上对乡土、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的基因。在杨公精神的感召下,所有教师尽心教书,同学专注学习,最终大家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