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号课题三大关键词 基层工作的春天来了

06.01.2015  11:09

  1月6日消息:历时近一年,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调研成果近日发布,最终形成的1+6文件,包括1份调研总报告《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及社区工作者管理等6个配套文件,涵盖了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和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些基于广泛深入调研、聚焦突出问题而形成的治理方案,有哪些创新和亮点?又将给今后的社区治理带来哪些变化?

  “一号课题”成果一经发布,就被很多社区干部称为“基层工作的春天来了”,因为带给他们的不仅有温度,更是希望,一系列“为之一振、眼前一亮”的措施和政策,正在编制着一张超大型城市的“治理攻略”。

  在6个配套文件中,深化街道体制改革位列第一。街道处于行政末端,又处于基层的顶端,是政府与基层的重要连接点,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这一次改革,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取消街道招商职能,全市“没有例外”。闵行区区委书记赵奇认为,基层干部不为经济指标而奔波,工作重心就能真正回到“三个公共”——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

  “把街镇相关的社会治理的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特别是按照市委要求,剥离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实际上是对我们街镇、乡镇今后工作重心的转移,我说的一句话是:里程碑式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乡镇包括街道,都是以发展为中心。那么从现在来讲我们要转变思路,街镇领导今后把主要精力放到社会治理上来,这个才是第一要务。

  如果说“改革”是一号课题的第一大关键词,那第二个就是“创新”。比如首次提出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制度设计,来解决社区工作骨干留不住人、特别是留不住年轻人的尴尬现状。

  再比如,赋予“网格化综合管理”新内涵。网格化在全市很多地方都有,但大多只关注市容市貌,这一次的创新在于,它将承担起辖区内各类城市综合管理问题,不仅能派单调度、督办核查,还要指挥、协调得动相关的执法队伍。闵行区从去年7月起试点,全区划分307个网格,由街镇、村居委的领导直接担任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违法建筑、无序设摊、群租等各类问题,可以直接派给下沉到网格的执法人员快速处置。七宝镇拆违办副主任吴军说,明确了条与块之间的工作职责后,拆违效率大大提高。

  “形成了一个机制,联动机制,从发现开始,谁负责,发现以后怎么办,一直到拆除。责任明确了,你是哪个网格的,是谁负责的,做不好就扣分。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治”,通过推进居民自治,激发社区的基层活力。调研报告提到,在居民区治理中,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居委会是主导,居民是主体,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都要共同参与。上海政法大学教授汤啸天就建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扩大服务对象范围。

  街道联络的人群,大部分是年长者,退休在家的人,相对联络得比较多,其实就街道的功能而言,居委会的功能而言,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居民,特别是社会上活力蓬勃的人群。

  伴随这些而来的,将是基层社会治理中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化。但核心一点不变,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加强社区自治,目的是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集中一切资源、精力和时间,服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