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事“用力很猛”的科学老太太

12.07.2016  12:31

  她不进实验室时,会穿戴精致,让自己看上去精神又大方;她喜欢时下最红的“小鲜肉”黄轩,追着看他演的《亲爱的翻译官》;她打起乒乓球来,在女同事中所向披靡——她是徐兆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专家,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真诚,不想做传统眼光里的“科学怪老太”,她是自认为做什么事都“用力很猛”的科研工作者。

   精力充沛,执着科研

  初见徐兆礼,一袭花色长裙,和颈上、手腕上的配饰搭配得恰到好处,她自信从容,精力充沛,完全看不出到了马上要到退休的年纪。

  “我好像做什么事情都用力太猛。”徐兆礼爽朗地笑着评价自己,“在厦大读书的时候,我的同学们就叫我‘疯子’,从来都是拼命学习,休闲时见不到人影。”1982年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专业毕业后,徐兆礼便在东海水产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保护与影响评价研究。

  挂在徐兆礼的办公室里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就是她工作状态最真实的写照,:从来都是最早来、最晚走,数十年如一日。节假日泡在单位加班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逃避家务劳动”。圈子里的人也都知道,只要老徐答应做到的事情,就算她不吃不喝也会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

  “别的不敢说,我真的是个很认真、很勤奋的人。”年轻的时候,徐兆礼会凌晨3点就爬起来,在逼仄的小房间里用算盘演算分析,研究问题;她会在婆婆家匆匆吃完年夜饭又赶回单位撰写论文,别人过年放假都是走亲戚、出去旅行,她能一下子交出三篇论文。

  参加工作到现在,徐兆礼总共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SCI 收录21篇),合著专著8部。别人劝她多把文章发到国外期刊上,她“任性”地说:“我是研究东黄海海洋生态的,读者都在国内,当然要把最好的论文发在国内。”她潜心十年,终于揭示了我国东海近海浮游动植物种群与全球变暖之间的生物关联和响应机制、机理,也由此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天道酬勤,收获硕果

  近年来,我国每年数百项大型涉海工程建设与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争夺生长空间。“过去,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仅以单一的重量作为指标。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近海鱼类资源70%以上为幼体,这种以重量为指标的粗线条评估就忽视了这些幼体潜在的资源价值。

  在她的带领下,项目团队首次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业务化功能的生物和渔业资源损失量化评估技术标准,现在已经成为环保、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审核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渔业污染事故处置等生物和渔业资源损失评估的唯一可业务化运作的技术标准。这项获得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研究成果,是在系统分析了渤海、黄海、东海区域内,历时13年、150多万捕捞网次统计资料和212个航次、3356个站位的20多万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调查数据基础上,结合50多个涉海工程案例综合研究得出的。

   退休了要“周游列国

  在东海水产研究所待了35年,徐兆礼也已经桃李满天下了,她带出来的学生,遍布环保部、水电部、国家海洋局,南海和东海监测中心、浙江环境科学院等专业机构。徐兆礼也把学生骂哭过,“你是我徐兆礼团队的,我对你就是这个要求”。

  现在,身边人觉得,精力充沛的徐兆礼成了越来越有意思的老太太。因为要带孙女,她玩起了微信,爱上了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乐趣,拍拍蓝天白云,走走青山绿水,照片拍得越来越好,只是在朋友圈晒图时还不忘自嘲“照片说明写得不够‘风花雪月’”,显得只会写论文。”

  “等退休了就去‘周游列国’。”徐兆礼已经开始憧憬退休后的生活,“等我什么时候空一点,再自己建一个微信公众号玩玩。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应沈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