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黄庆桥:基因修改,改变的不只是基因

03.02.2016  11:34

近期,基因修改技术(又称基因修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热点话题。2月1日,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宣布,正式批准该国一研究人员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请求。年初,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发表的一篇关于基因修改技术发现史的综述文章,就引发了国际科学界的一场口水战。而此前,中国科研人员黄军就因人类胚胎基因修改研究而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15年度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更是引发了国人对这一技术的关注。    

生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但在另一方面,争议也随之而生。比如,包括科学家、伦理学家在内的很多有识之士就认为,人类胚胎基因修改技术的实验对象是“人类的胚胎”,而胚胎是人类生命的早期形态,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将人类的胚胎当作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不合适的。据称,黄军就领导的研究团队最初是将研究成果投给了英国 《自然》和美国《科学》,但这两家杂志都拒绝刊登。    

修改人类胚胎基因有着特殊的危险性。其一,这种改变可能会被该胚胎的所有后代继承。也就是说,修改人类胚胎基因,改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后代的基因。比如,目前科学家对人类异常胚胎中与地中海贫血症有关的基因细胞进行修改,获得成功,目的就在于根治这种疾病。问题在于,这种疾病基因真的应当灭绝吗?研究显示,地中海贫血基因可以抵抗疟疾带来的伤害,在非洲等疟疾高发的地区,带有地中海贫血基因反而是一种保护。当我们改造或去除某种“有害”基因时,目的自然是希望人类变得更健康、更完美,可实际后果却很难预料。事实上,人类根本无法判定一种基因的去留,因为人类并非全知全能。    

其二,有人担心,以人类的贪婪本性,加之科技与商业的结盟,人类绝不会满足于基因编辑的治疗性目的,而一旦全面开启基因改造之门,社会将陷入难以想象的危险之中。道理很简单,如果“阿尔兹海默症”、“地中海贫血症”等“必然致病”基因有改造的必要,那么一些“潜在致病”或不太严重的基因,比如遗传性近视、50岁以后的心脏病风险、60岁以上的癌症风险等,该不该被改造呢?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人的身高、相貌、声音、智商等基因是不是也都可以被改造呢?    

如果我们设想上述基因改造是被允许的但却价格昂贵,那获利的便只能是富裕阶层。富人不仅会用这种技术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有竞争力,而且他们还将率先利用这种技术让自己的后代变得更健康、更聪明、更漂亮。后果就是,由于富人的后代拥有更优质的基因,他们因此将更容易占领社会的上层。结果,我们的社会将出现这样一种图景:富者愈富愈优秀,贫者愈贫愈平庸,一个新的不平等的世袭社会由此形成。也就是说,人类用鲜血和生命的抗争换来的自由、平等社会就有可能被新的不平等的世袭社会所取代。这并非危言耸听。    

如果基因改造技术被商业化利用,那么人类社会还将面临着所谓的“基因歧视”。因为人与生俱来的基因能够被检测,社会上的人将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殖的有基因缺陷的人,另一种是被编辑过的更健康更完美的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情形将是多么可怕呀!这不就是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中描绘的场景吗?    

笔者丝毫没有诋毁科学家从事人类胚胎基因修改研究的意思,正如有科学家所说,不管你情不情愿,这样的研究结果,甚至令你更惊讶的研究成果,迟早会出现。人类胚胎基因修改技术的步伐会越走越快,这是不需要怀疑的。问题在于,科学技术不只是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也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因此,科学技术需要规范。这已是共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 就公开宣称,违背人类尊严的任何做法,是不能允许的。或许,未雨绸缪地对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与应用进行规范,现在就该提上日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2.03 第14版 评论    

原文: 基因修改,改变的不只是基因